魯定公問孔子:“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道:“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有人說:'做君難,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難,這不近乎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有人說過:'我做君主並沒有什麼可高興的,我所高興的隻在於我所說的話沒有人敢於違抗。'如果說得對而沒有人違抗,不也好嗎?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那不就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亡國嗎?”對於魯定公的提問,孔子實際上作了肯定性的回答。他勸告定公,作為一個國君,說話一定要謹慎,而且還要兼聽則明。否則,無論是國君的一句話不當,還是臣下的話有誤,都有可能導致亡國喪天下的結局。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企業的成敗不但是老板的責任,也是全體員工的責任。但是,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更感到責任重大。
慎言和兼聽是管理者必備的領導修養,一方麵,管理者不能在沒有調查研究的情況下瞎指揮;另一方麵,管理者在了解事實真相時必須做到“兼聽則明”。
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了很多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了駿馬,請了駕車技術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麵,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的人趕著馬車一直朝北走去。那個魏國人不聽別人的指點和勸告,仗著自己馬快、錢多、技術精,朝著相反方向一意孤行。他跑得越快,離目的地越遠,因為他的大方向錯了。
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應該特別慎言。員工出於對管理者的尊敬,而很容易把管理者的話奉為聖旨一樣,服從命令,堅決執行。
如果管理者的話是錯的,那麼,造成的後果自然也會有錯誤的執行,而且執行力越強,失誤就會越大。
康熙年間,占據台灣的鄭成功之子鄭經也乘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先後起兵反清之際,渡過海峽,占領了泉州、漳州、溫州等地。消息傳到北京那天,康熙皇帝正率領諸皇子在暢春園練習射箭。康熙得到報告後,似乎毫不介意,繼續教皇子們射箭,隻說了句:“知道了。”不一會兒,戰報又來,說鄭氏軍隊正在攻打台州。
康熙仍然沒有停下來,輕描淡寫地說:“知道了。”又過了一會兒,戰報報告了更壞的消息:整個台州失陷了!康熙皇帝仍然不慌不忙地指揮皇子們射箭。諸皇子都沉不住氣了,放了弓矢跪在康熙麵前,請求父皇降旨,指揮退敵。康熙鎮靜自若,喚起了諸皇子,要他們繼續練習射箭。皇子們不敢抗旨,但心裏充滿了疑惑。射畢回宮後,康熙把皇子召到跟前,對他們說:“福建離京有數千裏之遙,消息傳遞需要時間不說,盲目地指揮前方的將領,那聖旨怎能完全符合當地的情形呢?前方督撫如果不遵旨而行吧,是違抗聖旨;遵旨而行吧,就難免誤事。平時派遣督撫鎮守地方,就是為有事讓他們及時采取相應對策。如今不降旨,正是為了讓督撫便宜行事啊。”諸皇子恍然大悟。不久,“三藩之亂”平息,台州也被收複,鄭氏軍隊全部撤回了台灣。這件事充分體現了康熙皇帝謹言慎行、領導有方的作風。
在一些企業內部,企業家就是英雄,具有無上的權威,一般都把持著決策大權。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老總,他占有的信息量多,他能夠站在全局的高度,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思考問題,他有豐富的決策經驗,所以他成為主要的決策者或決策的主導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一些企業在重大決策時,雖然以開會的形式進行討論,但實質上與會者囿於管理者權威或者對決策者的崇拜,並沒有發揮真正作用,最終還是成了“一言堂”。
事實上,作為管理者無論你有多大的權威,也必須讓下屬獨立自主地發表個人意見。管理者不得用行政手段幹擾。根據客觀事實,才能得出科學結論,才具有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