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君子務本(1)(2 / 3)

一次,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這個人做事太過分,子夏做事總有不足和欠缺。”子貢說:“那麼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孔子又說:“大舜皇帝在管理百姓方麵,從不走極端,總是合乎實際情況,既不過分,也沒有顧及不到的地方。”所以,用中庸之道教化百姓,這就是舜成為管理高手的原因,成為聖賢的原因。子張做得過分、子夏做得不足,都違反了中庸之道,所以孔子對此二人的評價就是:“過猶不及。”“過猶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體說明。

二、適時是管理到位的重要條件

《論語·公冶長第互》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日:“再,斯可矣。”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猶豫再三。孔子聽到了這個行為不以為然,孔子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過多的計較,隻會讓很多的機會喪失。”凡事三思是不錯的,但是,“三思而後行”不應該成為做事猶豫不決的借口。為什麼孔子並不同意季文子的這種做法呢?因為:“文子生平太計較利害得失,對於符合道理的事情,就要果斷地去做。算計太精明了,顯得過於世故太深,過於謹慎;猶豫不決最大的弊端就是,隻考慮了一己之私而已。”孔子認為,凡事需要決策和處理,要以是否合乎“仁”的標準,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大膽決斷,而不應該畏首畏尾,算計個人的小利。猶豫不決會喪失良機。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之所以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就是因為他狐疑不決,算計個人得失,造成大好戰機喪失。當司馬懿明白以後卻為時已晚。作為諸葛亮來說,憑借著對劉備的耿耿忠心,置生死於度外的無私精神以及對於司馬懿自私的性格的充分了解,使本崍注定要當俘虜的命運獲得了轉機。

時機失去了就很難再碰到,所謂機會往往隻有一次,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這裏有一個關於空城計的笑話:在古代,有個“三國迷”,一天傍晚,他打算去看望恩師,可是正巧老婆孩子回了娘家,三國迷想,家裏沒人看門咋辦呢?失盜不是要吃大虧嗎?他轉念一想,來了主意:“放著孔明的空城之計為何不用?”於是,他敞開大門,把燈籠高挑在大門口,屋裏也是燈火通明,然後把袖子一甩,就出去。

回來之後,把家裏的東西一清點,線沒少一條,針也沒短一根;他讚不絕口地說:“孔明真神人也!”從此,他對諸葛孔明更加佩服,敬若神明。每隔不久,就來一次空城計。可是,終於有一回,他回來一看,不禁放聲大哭,家裏的貴重的東西全被小偷偷了。他氣得逢人就罵諸葛亮。一天,他的老師來看他,他正在那裏大罵諸葛亮,老師問他為什麼,三國迷把家裏被盜的事原原本本一說,老師捧腹大笑道:“孔明哪裏是大蠢貨,大蠢貨正是你自己啊!你再翻翻《三國演義》,孔明的空城計用過兩次麼?時機一旦過去了就很難再來。”作戰是要講究時機的,管理也要適時。一名好的指戰員在戰場上要不斷地審時度勢。勢指形勢,時是時機,戰爭的勝負往往可能在一刹那間決定。一旦錯失戰機,等待的可能就是失敗的苦果。我們有時做一件事沒做好,失敗了,不是因為做這件事的方法有錯誤,而是時機沒有掌握好。管理企業也是這樣。掌握好時機,適時管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時機需要創造,有的時機需要迅速把握,有的時機則需要等待和耐心。《戰國策·曹劌論戰》中的曹劌認為:敵人來攻,敲第一遍鼓時,士氣正盛,不能出戰;等到再而衰,三而竭之時,敵-人士氣衰弱了,便是出戰的好機會,可一戰而勝。在生活中,有時候為了等待一個機會的到來,也需要花上一些時間等待,時機不成熟時而盲動,是很危險的。管理者要善於利用時機,時間緊迫要爺取時機,時機未到要等待機會,有機會要利用機會,沒有機會要創造機會。這便是管理者對待時機應采取的態度。

在員工管理工作中,管理者都有這樣的體會,同樣的話語,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說效果是不一樣的。管理者苦口婆心的勸告,不及員工自己去碰一次壁。“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等到員工自己吃到苦頭之後,你再去勸告,他便會聽進去了,他知道你講的是有道理的,並且是對他很重要的東西。因此,管理者要等待這樣的機會出現,一旦有了這樣的機會,便不要放過。表揚員工也好,批評員工也好,都要把握一個最佳時機,才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