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管理的中庸之道
《論語·雍也第六》子日:“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為時很久了。”“中庸”是不但是一種德行,更是一種方法。對於個人來說,就是待人處世中正平和的一種方法,對於管理者來說,所謂中庸並不是指模棱兩可,含糊不清,相反,是一種實施管理過程最精準的方法。“中庸”的方法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待管理中的諸多問題的處理,做到恰到好處,既不過分,也不欠缺。
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是適中、合適的意思。但這個“中”不是不講原則地和稀泥,“中”恰恰是管理行為與實際情況的一種相符合,無過也無不及。以“中庸”的態度待人,則是以平等相待。過於謙虛顯得有些獻媚,過於矜持有顯得傲慢。以“中庸”的態度在利益麵前,多取就貪婪,少取欠缺氣魄。就連穿衣也離不開“中庸之道”,衣服要穿得不多也不少,而且要講究場合才能適中。所以,宋代大詞家辛棄疾有句雲:“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庸”,是平常之意。一種方法應該被大多數人可以接受,才能被執行,才有實用價值,過於驚世駭俗,那樣隻會讓大家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再好的管理方法也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話。
最早運用中庸之道的成功案例是在孔子之前的商代。商湯有一個伊尹的大臣,輔佐湯推翻了夏桀的殘暴統治,建立了在我國曆史上維係約六百年之久的新的奴隸製國家一一商朝。伊尹原來不過是湯身邊的廚師,湯妻陪嫁的奴隸。他之所以被湯看中而委以重任,是因為他對中庸之道有著高超的見解和運用。他看到湯成天為與夏桀爭奪天下的大事而忙碌著,每天心煩氣躁,以致一日三餐都食不甘味。伊尹雖然隻是個做飯的奴隸,但他不甘心於成天與鍋灶打交道,也十分渴望為湯分擔國家大事。於是,他故意把一頓飯的菜做得特別鹹,湯也顧不上品嚐,隻是吃得直皺眉頭。下一頓飯的菜,伊尹又故意不放鹽,湯吃得實在不對味,而責備伊尹。接著,他又把每頓飯的菜做得鹹淡適中,美味可口,讓湯吃得十分滿意。伊尹的計策奏效了。果然,在吃過鹹淡適宜飯後,湯對伊尹說:“看來你做菜的本事確實不凡,但為什麼一會兒其鹹無比,而一會兒其淡無味呢?”伊尹已是成竹在胸,不等湯把話說完,就借題發揮說:“大王,這並不值得誇獎的,菜不宜太鹹,也不能太淡,隻要把佐料調配得當,吃起來自然適口有味。這和你治理國家是一個道理,既不能無所作為,也不能急於求成,隻有掌握好分寸關節,才能把事情辦好。”這席話正好說中了湯的心事。湯由此認識到伊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治國人才,便立即解除了他的奴隸身份,提升他做了大臣。
中庸之道就是管理中的辯證法,就是不片麵地看問題,不去片麵地思考問題。在思考問題時考慮到事物的兩麵,中庸之道正是這種辯證法在中國的具體實踐。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管理者常常就處在這樣兩難的選擇之中,而“中庸之道”,完全可以指導我們做出比較合理的選擇,那就是兩害之中取其輕,兩利之中取其重。魚和熊掌都是好東西,都難以割合,熊掌的價值大於魚。管理者的選擇就是舍魚而取熊掌。
假設在一個大雨之夜,你獨自駕摩托車由城郊往城裏趕。路上同時遇到了三個人。一個是你長時間沒有見麵的知心好友;一個是陌生的正患急症需搶救的老大娘;一個是你心中一直愛慕著的女友。這時的前提是,車子除了你之外隻允許再乘坐一人,而拋棄任何人都會給你造成永遠也無法彌補的後果,你會帶上誰呢?大多數人會選擇放棄友誼和愛情,把援助之手伸向那個陌生而脆弱的生命。可有個人卻說:“我會讓我的知心好友駕我的車送老大娘去醫院,而我留下來和女友一起想別的辦法。”真可謂啃了熊掌又吃魚,用中庸之道解決問題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絕。
“中庸之道”運用於管理中包括三層含義。第一,凡事要適度。
反對走極端,主張任何事都要有“度”。第二,統一把握好矛盾雙方,保持矛盾雙方的協調,從事物對立的兩方麵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即所謂的“執兩用中”,不至於出現偏頗。第三,掌握靈活多變的原則。要能衡量事物的情勢而作相應的變通,真正掌握中庸的要領是靈活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