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敬事而信(3)(3 / 3)

由於連續三年虧損,企業在公眾及金融界的形象大減,這時總源的財源成了一個大難題。在以後的幾年裏,陳書友一直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局麵,天天為錢奔波,為錢煩惱。另外,由於前次用人的失誤,也給他帶來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原本很平易近人的性格,這時變得越來越孤僻,不僅對職員戒備心重,而且處處難以容人。對員工的過分不信任,使許多高級職員另謀高就,甚至連他的五個女婿也先後辭職。

總源從一個吸引金鳳凰的“梧桐樹”變成了一個留不住人才的“禿樹”,總源色拉油公司的情勢日趨惡化,隻好於l986年5月底停工,宣布破產。

總之,自己有才能,就不怕不被別人發現。要想展現自己的才能,也必須找到識貨的人。不能被人知,有兩個方麵的原因,一個是人才自身不知那棵樹是梧桐樹,不知落在何方,結果落錯地方,招致失敗。另一個原因是領導不知人善任,把人用錯了地方,結果也是失敗。一個有才能的人,不能擇明君而事,確實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六、有事業心才能成為好員工

《論語·為政第二》或謂孔子日:“子奚不為政?”子日:“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有的人問孔子說:“先生你怎麼不從政,你怎麼不做官?”孔子是個旁征博引的人,他回答說:“《尚書》說:'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這就是從政了。”這句話出自於《尚書》,說在家庭生活當中,孝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把這種孝悌的關係推廣到社會,這就叫為政。現在我教了這麼多學生,我在提倡孝、提倡友愛,提倡溫良恭儉讓,提倡孝悌這些東西,我做的本身就是一種為政的工作。

普通的員工在企業中占絕大多數,他們每天都做著平淡無奇的工作。當有人問他們在做什麼的時候,也許他們一點也沒有想到自己從事的工作的意義。而孔子卻不這樣看待自己所做的工作。孔子認為:雖然自己沒有做官,但是,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以及把“孝悌”的觀念傳達給每一個人的努力,也是為國為民做的重要工作。我們從孔子的回答中,從一個側麵看到了孔子的精神。孔子不但是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也是一個對國家負責的人,更是一個熱愛自己工作的有事業心的人。

作為企業的一員,無論我們是不是一個有官位的人,我們對於企業的責任同樣重大,對企業管理同樣有執行的義務。我們所從的每一項工作,對於整個企業都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有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有個人經過一個建築工地,問那裏的石匠在幹什麼?三個石匠有三種不同的回答。第一個石匠回答:“我在做養家鋤口的事,混口飯吃。”第二個石匠回答:“我在做很棒的石匠工作。”第三個石匠回答:“我正在蓋世界上最偉大的教堂。”這三個石匠,雖然做著同樣的工作,但是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卻完全不同。同樣的工作在某人看來隻是為了生存,為了養家糊口,而在另一個人看來,卻是他畢生追求的事業。

柳傳誌認為:一位好的員工首先在德方麵應該有很高的要求,要有很強的責任心,強烈的上進心,並能逐漸地把上進心轉化為事業心;上進心是員工為了自身發展,而事業心則是為了民族和集體的發展。這才是老板心中的好員工。

當一個普通員工把自己的工作與整個企業,乃至國家的命運聯係起來的時候,那麼,他就擁有了員工最寶貴的品質事業心。

談到員工的事業心,就不能不讓我們聯想到《把信送給加西亞》中的羅文。羅文為什麼能夠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忠誠於自己所在的團隊,忠誠於自己的理想與職業操守,忠誠於自己的生命信念與人格品質。他有自己生命的完整歸屬:“這是我要的前途,這是我要走的路。接受任務,是完成我生命信念與價值的必須途徑。依靠它,我才能更好地實現我的完美。”許多員工認為現在的單位還不是自己終生的歸屬,沒有強烈的歸屬感。他們在觀望,在試探,做事的標準是為了讓別人滿鐿,而不是自己滿意。於是,一個企業的團隊,便成為散亂的一盤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