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敬事而信(3)(1 / 3)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辦公室大多數的同仁都很興奮,因為單位裏調來了一位新主管,據說是個能人,專門被派來整頓業務。

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新主管卻毫無作為,每天彬彬有禮進辦公室,便躲在裏麵難得出門。

由於新主管的到來,本來緊張得要死的“壞分子”,看到新主管也沒有什麼虎虎生風的大舉措,便認為他哪裏是個能人,根本就是個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於是,逐漸放鬆起來,更猖獗了。

四個月過去了,新主管卻發威了,“壞分子”一律開革,能者則獲得提升。下手之快,斷事之準,與四個月中表現保守的他,簡直像換了一個人。

在一次聚餐時,新主管利用輕鬆的氣氛給大家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買了棟帶著大院的房子。他一搬進去,就對院子全麵整頓,雜草雜樹一律清除,改種自己新買的花卉。

某日,原先的老房主回訪,進門大吃一驚地問:“那名貴的牡丹哪裏去了?”新房主才發現,他居然把牡丹當草給割了。

後來他又買了一棟房子,雖然院子更是雜亂,他卻是按兵不動。果然,冬天以為是雜樹的植物,春天裏開了繁花;春天以為是野草的,夏天卻是錦簇;半年都沒有動靜的小樹,秋天居然紅了葉。

直到暮秋,他才認清哪些是無用的植物而大力鏟除,並使所有珍貴的草木得以保存。

冒險和謹慎似乎對立,其實它們又彼此統一。成功的管理者說話行事需要謹慎,但到了關鍵的時候也需要冒險。謹慎固然可取,但要依時依地而行。在行動準備階段,比如調查研究情況,製定初步方案,對比優選方案,要力求謹慎;但最後的決斷和執行又要敢於冒險。隻有調查研究時期的謹言慎行,才有決斷時期的雷厲風行。

管仲是齊桓公的宰相。他當宰相的期間,實施了一係列的強國政策,使齊國成為春秋時代最富足、最強盛的大國,稱霸諸侯。在齊國,能夠順利推動強國政策,得力於他的“觀人有術”。由於有了知人之明,用人得當,政治上的一切措施,都能按照他的理想,逐一推展,齊國才能一躍成為當時的霸主。

管仲認為,言行輕率的人動不動就說:“這種事太簡單了。”對這麼易下評語的人,不能寄予信賴。’管仲還認為不說廢話的人,出語絕無廢言的人,即使把天下交給他治理,也可以放一百個心。

饒舌多嘴的人,即使自己很小心,也會在無意中泄露秘密。人最好是不多言,但一發言就一針見血。跟任何人來往,都能謹言慎行,語無贅詞,這樣的人是值得信賴,可以委以重任的。

企業裏的員工,包括幹部,就有不少這樣的人。愈容易輕下評語的人,愈容易把事情弄糟。當你聽信其言,交給他辦,八成都會一拖再拖,或是使計劃胎死腹中。相反的,慎重下評語的人,則大多思考力周密,有責任感,賦予重任,當可不負所望。

五、是人才就不怕不被別人發現

《論語·子罕第九》子貢日:“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日:“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論語·掌而第一》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裏仁第四》子日:“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衛靈公第十互》子日:“君子求諸己、人求諸人。”子貢說:“這裏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櫃子裏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著識貨的人呢。”人們都十分渴望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可見,一個人為了得到一個知己,甚至可以付出生命。高山流水覓知音,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自不待言,而管鮑之交也是大多數仁人誌士所羨慕的友誼,友誼貴在相知。

管仲在年輕時跟鮑叔牙合夥做生意賺了錢,管仲總是得大頭,人家對鮑叔牙說這太不公平。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裏很貧寒,應該多拿一些。”兩人一道去參軍打仗,一遇到危急時刻,管仲撒腿就跑,鮑叔牙也替他開脫說:“這是因為管仲家裏有老母要奉養。”後來,管仲效忠公子糾,鮑叔牙效忠公子小白,各為其主。鮑叔牙一點客氣也不講,設計殺了公子糾,事後卻極力向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保薦管仲,說自己的治國才能絕對比不上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