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敬事而信(2)(2 / 3)

善於傾聽的人是有內心力量的人,可以使傾聽者從傾聽中產生歸屬感,也可以使說話的人產生被讚同和肯定的感受。隻有這樣的交流,雙方的思想才能夠互相滲透和互相融合。顏回由於善於傾聽,所以,在領會孔子的思想並在實踐中創造性地發揮方麵,超過了孔子的其他學生。

有一天,子路、子貢、顏回三個人陪老師孔子出遊到了魯國邊境的農山。山下是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卻沒有耕種,長滿了青草。

魯國的國勢衰弱,常常遭到強大的齊國、楚國等國的侵擾。農山下的這塊土地正好與齊、楚等國接壤,從這裏出發可以到齊、楚等國,齊楚也可以從這裏侵入魯國,所以,沒人願意在這樣的地方開墾耕種。

孔子看著肥沃的土地因地處戰爭要地而荒蕪,十分惋惜。他歎了一口氣說:“你們三個人就前麵這塊荒地談談各自的想法,讓我來聽聽。”子路是一員武將。老師的話剛剛落音,他就迫不及待地回答說:“我願擔當起保衛魯國的責任,敵人的軍隊如從這裏侵入,我穿上雄威的軍裝,高舉戰旗,吹起號角,擂響戰鼓,率領一支軍隊首先衝向敵軍,奪過他們的帥旗,殺得敵人望風而逃。我乘勝擴大魯國的疆土,使各國強大起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完畢後,還沒有人接腔,子路又自豪地說:“這隻有我仲由(子路字仲由)才做得到。子貢和顏回二位同學,跟在我後邊立功吧!”孔子沒有任何表情,隻是淡淡地說:“真是一員勇將。”子貢接著老師的話說道:“這塊土地是一處很好的戰場,齊楚等國的軍隊會在這裏擺開陣勢進攻魯國。魯國的軍隊也擺開陣勢在這裏迎戰。戰鼓已經擂響,軍隊互相對峙。在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候,我穿上外交家的白色禮服,在齊楚兩國的陣前遊說,坦陳利害,使他們退兵。隻有我這樣才能挽救魯國。子路和顏回你們倆隻要跟隨著我就行了。”孔子仍然平靜地評論說:“真是一個口才雄辯的外交家。”最後該顏回講了,他卻退到一旁不說了。孔子再三鼓勵後,他才說:“我希望魯國有一個賢明的國君,讓我輔佐他,實行教化,宣揚禮儀,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使魯國強盛起來,與鄰國和睦相處。不勞民傷財地修築防禦敵人的城池。把刀劍化為農具,讓牛馬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自由勞作。永遠沒有戰爭,各家的男人也不會因戰爭而離別妻室兒女。子路的勇再也無用武之地,子貢雄辯的口才再也無所施展,因為那時天下已經太平。”這番話讓孔子也驚呆了。他讚歎這個平時不多說話的學生竟是最能體悟“仁愛”治理國家理想的學生。子路和子貢同時受教於孔子門下,可是,他們在理解孔子的思想的時候卻沒有做到準確,更不用說能夠像顏回一樣在實踐中發揮,其原因也是由於不能做到善於傾聽,不善於傾聽,自然也就不善於理解。所以,子路和子貢在同樣的問題上的回答,並沒有使孔子感到滿意。

理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這樣一個關於傾聽的遊戲:兩人一組,一個人連續說3分鍾,另外一個人隻許聽,不許發聲,更不許插話,可以有身體語言,之後換過來。結束以後每人輪流先談一談聽到對方說了些什麼,然後由對方談一談聽者描述的所聽到的信息是不是自己想表達的。

結果顯示:90%的人存在一般溝通信息的丟失現象,75%的人在重要溝通信息的丟失現象,35%的聽者和說者之間對溝通的信息有嚴重分歧。

在這場遊戲中,一些聽者完全沒有注意說話人所說的話,有些假裝在聽其實卻在考慮其他毫無關聯的事情,或內心想著辯駁。人們往往對說更感興趣,而不是傾聽對方的話。很多時候,聽者錯過了講話者通過語調、身體姿勢、手勢、臉部表情和眼神所表達的意思,導致對對方意圖的誤解,進而錯誤地執行。

一個優秀的傾聽者,應該從說話者的信息中尋找感興趣的部分,獲取新的有用的信息。高效率的傾聽者清楚自己的個人喜好和對方態度,並不急於做出判斷,而是感受對方的情感,能夠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和理解問題。一個優秀的傾聽者甚至可以聽到語言背後所包含的意義。在中國,由於民族文化和傳統,有許多管理者在說話的時候,並不是像西方人那樣直來直去。中國人說話往往隱含著眼下之意,弦外之音。一個員工如果能夠領會上級領導的弦外之音,那麼,這個領導一定會對這員工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