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接受能力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先天的智力水平的差異,一部分是後天的知識儲備的程度差異。如果先天不足,自然領悟能力就比較差;如果後天知識儲備不足,領悟能力同樣也不行。
管理者平時最好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和方式來傳達政令,而且對說話的對象、時機要有所掌握,否則,達不到準確傳達政令的目的,員工的也會因理解的差異而削弱執行的力度和準確性。
孔子說:“言不順,則事不成。”耕柱是墨子的得意門生,不過,他老是挨墨子的責罵。有一次,墨子又責備了耕柱,耕柱覺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為在許多門生之中,大家都公認耕柱是最優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責,讓他沒麵子過不去。耕柱憤憤不平地問墨子:“老師,難道在這麼多學生當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勁,以至於要時常遭您老人家責罵嗎?”墨子聽後,毫不動肝火,說道:“假設我現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應該要用良馬來拉車,還是用老牛來拖車?”耕柱回答說:“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馬來拉車。”墨子又問:“那麼,為什麼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說:“理由非常的簡單,因為良馬足以擔負重任,值得驅遣。”墨子說:“你答得一點也沒有錯,我之所以時常責罵你,也隻因為你能夠擔負重任,值得我一再教導與匡正你。”管理者的必備技能之一就是高效溝通技巧。管理者一方麵要善於同上級溝通,另一方麵還必須重視與部屬溝通;而許多管理者喜歡高高在上,缺乏主動與部屬溝通的意識,凡事喜歡下命令,忽視溝通管理。
事實上,管理者對許多工作在下達命令讓員工去執行後,管理者自己並沒有親自參與到具體執行中去,沒有切實考慮到員工所會遇到的具體問題,想當然地認為不會出現什麼差錯,對於員工是否真正領會了管理指令並不在意,缺少主動與員工溝通的精神。如果員工在理解指令上出現差距,管理指令就很難執行到位。
溝通也絕不隻是管理者單向的行為。管理者應該鼓勵員工主動溝通,員工也應該注重與主管領導的溝通。這個觀念應該植根於企業的每一個員工思想中。這樣,既可以彌補主管因為工作繁忙而造成溝通的障礙,也可以防止因沒有具體參與執行工作而對指令的誤解。如果耕柱在深感不平的情況下沒有主動與墨子溝通,而是采取消極抗拒,甚至遠走他方的話,墨子就失去了一個好學生,對於企業來說,也將會失去一個優秀的可塑之材。
企業中的兩個數字很直觀地反映了溝通在企業裏麵的重要性,就是兩個70%。
第一個70%,是指企業的管理者。70%的時間用在溝通上。開會、談判、談話、做報告是最常見的溝通形式。撰寫報告實際上是一種書麵溝通的方式,對外各種拜訪、約見也都是溝通的表現形式。所以說有70%的時間花在溝通上。
第二個70%,是指企業中70%的問題是由於溝通障礙引起的。
比如企業常見的效率低下的問題,實際上往往是有了問題、有了事情後,大家沒有溝通或不懂得溝通所引起的。另外,企業裏麵執行力差、領導力不強的問題,歸根到底,都與溝通能力的欠缺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