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認為,凡賢德者必須具備“謹而信”、“敬事而信”的品質。
一個人若不具備“信”的品質,這個人也就什麼事也做不成功,管理也會失敗。
孑L子說:“信則人任焉。”管理者講信,他就會得到員工的信任。
又說:“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領導者講信用,被領導的就會真誠地對待上級而不會違背命令。日本著名企業家土光敏夫說:對企業員工“為了真正做到相互信賴,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可以信賴的',不要一味要求對方信賴自己”。給員工的許諾要慎重,既提出,就要按照孔子所說的“言必信,行必果”的思想去做,說到做到,一諾千金。
“一諾千金”,語出《史記》。楚漢戰爭時期有一位著名將領季布,守信重諾,甚得家鄉人擁戴。人們這樣讚譽季布的“信”:“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原事主項羽,劉邦擊敗項羽後,曾懸賞緝拿季布。但布告數月,競無人出賣季布。劉邦後來得知季布的為人品德後,不但撤銷了通緝令,還重用了季布。
喬丹是公牛隊的優秀運動員,在為可口可樂公司做公司發言人期間,自己不喝其他公司品牌的飲料,也不讓家裏其他人喝其他品牌的飲料。某橙汁公司以高報酬約請他的母親為該公司做廣告,他也說服其母親不去做這廣告,說這樣做會影響可口可樂公司的生意。母親十分感動,放棄原打算,並誇讚邁克爾忠誠、正直,重信義。
企業的信譽不僅僅是一種道德上的要求,同時也是產生利潤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信譽是企業的無形資產,盡管很難量化,但有時候它比銀行存款還有效。好的信譽能促使顧客和員工產生忠誠。
1994年,深圳三九公司與法國塞利保集團結成貿易夥伴關係。
合同履行後,三九公司發現對方發來的結算發票有誤,少收了397萬法郎。三九公司便把正確的核算結果告知對方,並向對方付清該付的款。此事令法方感動不已,決定給予三九公司更多的貿易優惠,免去三九公司購貨定金,報請法國政府給三九公司2.3億法郎買方信貸。
事實證明,信譽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沒有人願意與自己不信任的企業、商業往來。企業喪失了信譽,其命運如魚遊釜中,在劫難逃!建立和維護企業的良好信譽,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就能奏效的,需要長期的努力才能做得到。因此,要建立和健全維護良好信譽的管理機製,落實職責。
管理者要規範自己和員工的行為,使廣大員工認識到,維護企業信譽是自己的神聖責任,自己的行為都會給企業的聲譽和經營帶來影響,一舉一動都直接關係到企業的整體形象。
二、政令暢通才有執行力
《論語·雍也第六》子日:“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曰:“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雍也第六》仲弓問子桑伯。
子日:“可也簡。”仲弓日:“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子日:“雍之言然。”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才能夠跟他探討比較高深的問題,而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則不可以同他說得過於深奧。”孔子的這句話,一言而蔽之,就是提醒管理者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根據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
人有聰明和愚笨的差別是不爭的事實。有人智商高,有人智商低,有人智商屬於中等,由於經驗和教育水平的不一致,於是就形成了上智、下愚與中人。
關於人的接受能力,可以說是孔子最為關注的問題。孔子特別關注弟子接受知識的能力,接受知識的能力實際上就是一種領會別人意圖的領悟力。孔子弟子三千,也隻得72賢人。上智者終歸是少數,而絕大部分的人數與下智下愚的中人。
人的接受能力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先天的智力水平的差異,一部分是後天的知識儲備的程度差異。如果先天不足,自然領悟能力就比較差;如果後天知識儲備不足,領悟能力同樣也不行。
管理者平時最好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和方式來傳達政令,而且對說話的對象、時機要有所掌握,否則,達不到準確傳達政令的目的,員工的也會因理解的差異而削弱執行的力度和準確性。
孔子說:“言不順,則事不成。”耕柱是墨子的得意門生,不過,他老是挨墨子的責罵。有一次,墨子又責備了耕柱,耕柱覺得自己真是非常委屈,因為在許多門生之中,大家都公認耕柱是最優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責,讓他沒麵子過不去。耕柱憤憤不平地問墨子:“老師,難道在這麼多學生當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勁,以至於要時常遭您老人家責罵嗎?”墨子聽後,毫不動肝火,說道:“假設我現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應該要用良馬來拉車,還是用老牛來拖車?”耕柱回答說:“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馬來拉車。”墨子又問:“那麼,為什麼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說:“理由非常的簡單,因為良馬足以擔負重任,值得驅遣。”墨子說:“你答得一點也沒有錯,我之所以時常責罵你,也隻因為你能夠擔負重任,值得我一再教導與匡正你。”管理者的必備技能之一就是高效溝通技巧。管理者一方麵要善於同上級溝通,另一方麵還必須重視與部屬溝通;而許多管理者喜歡高高在上,缺乏主動與部屬溝通的意識,凡事喜歡下命令,忽視關於人的接受能力,可以說是孔子最為關注的問題。孔子特別關注弟子接受知識的能力,接受知識的能力實際上就是一種領會別人意圖的領悟力。孔子弟子三千,也隻得72賢人。上智者終歸是少數,而絕大部分的人數與下智下愚的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