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敬事而信(1)(1 / 3)

一、誠招天下客信收海內心

《論語·顏淵第十二》子張問政。子日:“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論語·陽貨第十七》子日:“信則人任焉。”《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日:“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掌而第一》子日:“敬事而信。”“謹而信。”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居於官位不懈怠,執行君令要忠實。”孔子進一步指出,作為一個管理者,身居官位,就要勤政愛民,以“仁德”規範自己的行為,以禮的原則治理下屬,通過教化的方式消除民間的訴訟糾紛。執行上級之令要切實努力,就是要做到忠於職守,這樣才能做一個好官。對於上級的指示要忠實地執行,這樣才是孔子所提倡的“忠”。

“忠”的思想貫穿《論語》的始終。“忠”是一種品德,也是種行動規範。對於管理者而言,忠誠就是勇於負責、恪盡職守;對於上下級關係而言,忠誠就是忠心不二,誠信為本,體現管理者對上級的理念、思想、方法、指令的一種徹底的認同感;從工作的度而言,就是對誠信100%的執行力。

三國時代的關羽,就是以忠義而揚名四海。

東漢末年,關羽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生死同心,力圖匡扶衰朽的漢室;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兵敗投袁紹,關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禮遇甚厚,拜為偏將軍,封為漢壽亭侯,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降漢不降曹”。

為報曹操知遇之恩,關羽策馬千萬眾之中,殺顏良,誅文醜,解曹軍白馬之圍;曹操更加欣賞關公,派關羽同鄉張遼勸降。關羽說:“我知道曹公對我很好,但我受劉備厚恩,立誓生死與共,絕不能背叛於他。”曹操聽罷也無可奈何。後來,關羽打聽到劉備下落,拜書告辭曹操,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終於找到劉備。

劉備收江南諸郡後,拜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領兵駐紮江北;西走益州後,於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令關羽鎮守要塞荊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圍攻曹操大將曹仁於樊城,又活捉大將於禁,斬大將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正是由於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一批人才對劉備始終忠誠不貳,才使得劉備終於三分天下而占其一。

關羽的忠誠品德,使他成為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很多人把關公當作全能保護神、行業神和財神,人遇有爭執時,求彼之明見決斷,被人視為驅逐惡鬼的神明。

從工作角度而言,“忠誠”就是要在任何時候100%地執行誠信。

企業在社會中發展,利潤是企業的根本目標之一,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社會之間,企業與員工之間,就難免會發生利益的衝突。

如果沒有誠信的觀念,在競爭過程中,也就難免產生虛假現象,如假廣告、假商品、假信息等。有些企業或個人可能騙人一時,而得到一些暫時的利益,但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謊言一旦被揭穿,就會信用掃地。所以,隻有真誠才能換回真誠。虛假換來的隻能是欺騙和社會的不信任,一旦失去了信任,要想在社會中繼續生存就比較困難了。

“誠”與“信”相通。誠以信為基,信以德為源。有這樣的對聯:“誠招天下客,信收海內心。”“利從誠中出,譽自信中求。”這正是孔子所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的道理。

英國管理學者羅傑-福爾克說:“世界上最容易損害一個經理威信的,莫過於被人發現在進行欺騙。”有這樣一則關於誠信的故事:很多年以前,在美國,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一位名叫威廉·沃道夫·愛斯特的老人偕老伴走進一飯店大門,要求住店。飯店服務員喬治·伯特接待了他們,說:“我們的飯店已客滿,往常我可以把您介紹到另一家飯店去,可不巧那家飯店也客滿。在這樣惡劣天氣的晚上,我不忍心看到您為住宿的事東奔西跑。假如您不嫌棄的話,可以在我的房間裏住一宿。”於是客人住下。第二天早晨,老先生來喬治那兒付款,喬治不收,說我的房間是免費借給您的。老先生十分感動地說:“像你這樣的人,是每個飯店都夢寐以求的。也許有一天,我會為你蓋一座旅館。”幾年以後,老先生請喬治到紐約,真的把一座坐落在曼哈頓的專門為喬治蓋的飯店給了當年這位年輕人。這飯店就是著名的沃道夫·愛斯特莉亞飯店的前身,喬治是這家飯店的第一任經理。喬治的成功是誠摯誠信的成功。

“信”,好像一把尺子,可以衡量著一切人的言行是否高尚。不管你是官還是民,是領導人還是非領導人,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必須誠實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