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盡善盡美(5)(1 / 2)

以孔子的觀點,人性是“本善”的。以性善論為基礎的人性管理模式,充分體現了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本主義性質。孟子認為,人具有先天的“善端”,即善的萌芽,人的善端表現出來就有善心和善德。荀子則認為,人的七情六欲有時是不以思想為轉移的,在欲望的驅使下,人有時就顯出惡的本性。

所以,管理者在運用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時,也要靈活掌握,善加運用。

宋襄公就是一個隻講仁義而無視戰爭規律的迂腐者的典型。他甚至認為要打仗也要“仁義”。他對那些說他不會打仗的人說:“依我說,講仁義的人就應該這樣打仗。比如說,見到已經受了傷的人,就別再去傷害他;對頭發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當俘虜。”結果如何呢?一次,宋襄公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可厲害,他不去救鄭國,反倒派大將帶領大隊人馬直接去打宋國。宋襄公沒提防這一著,連忙趕回來。宋軍在泓水的南岸,駐紮下來。

兩軍隔岸對陣以後,楚軍開始渡過泓水,進攻宋軍。公子目夷瞧見楚人忙著過河,就對宋襄公說:“楚國仗著他們人多兵強,白天渡河,不把咱們放在眼裏。咱們趁他們還沒渡完的時候,迎頭打過去,一定能打個勝仗。”宋襄公說:“不行!咱們是講仁義的國家。敵人渡河還沒有結束,咱們就打過去,還算什麼仁義呢?”說著說著,全部楚軍已經渡河上岸,正在亂哄哄地排隊擺陣勢。公子目夷心裏著急,又對宋襄公說:“這會兒可不能再等了!趁他們還沒擺好陣勢,咱們趕快打過去,還能抵擋一陣。要是再不慟手,就來不及了。”宋襄公責備他說:“你太不講仁義了!人家隊伍都沒有排好,怎麼可以打呢。”不多工夫,楚國的兵馬已經擺好陣勢。一陣戰鼓響,楚軍像大水衝堤壩那樣,嘩啦啦地直衝過來。宋國軍隊哪兒擋得住,紛紛敗下陣來。

宋襄公指手畫腳,還想抵抗,可是大腿上已經中了一箭。還虧得宋國的將軍帶著一部分兵馬,拚著命保護宋襄公逃跑,總算保住了他的命。宋襄公受了重傷,過了一年死了。

宋襄公是個失敗者,有很多人認為宋襄公的失敗在於他的“仁”。事實上,宋襄公的失敗恰恰在於他的不仁。他的不仁在於違背了戰爭的規則,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最大的不仁。

仁和智,不能分開機械地應用。仁是“愛人”,但要用智來了解人。楚國是宋國的敵人,宋襄公把仁愛用錯了對象,當然是自取滅亡。

現代社會,物欲橫流,許多人被欲望驅使,逐漸顯現出惡的一麵。這就要求管理者更要,了解人的善與惡。隻有擁有察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運用仁愛對待人善的一麵,同時也用製度來約束人的惡的一麵。仁德的管理者絕不能成為不問是非的愚蠢宋襄公。

九、細節盡美大節盡善

《論語·八佾第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美也。”《論語·子獲第十九》子夏日:“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孔子非常喜歡韶樂。傳說舜帝南巡時,被手執弓矛的苗民團團圍住,舜帝於是率眾奏起韶樂。一時間,鳳凰來儀,百鳥和鳴。三天三夜後,苗人終被優美的韶樂所感化,丟下武器,隨著節奏翩翩起舞,令幹戈化為玉帛。韶樂後世演變成宮廷舞樂,成為天子宗廟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在齊國聽聞韶樂,競三個月不知肉味。

後來,孔子在《論語》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內容也很好。”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內容卻差一些。”無論是韶樂還是武樂,都是藝術品。一個完美的藝術品應該盡善盡美,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從內容上,都要完美。

韶樂是盡善盡美的藝術品,現代企業所生產的產品也應該是藝術品,而且應該是科學和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所以,企業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無論從設計、研發、生產的角度都應該使像對待藝術的創作一樣對待產品,盡量使之完美。現代社會,同質化傾向越崍越嚴重,差異化追求越來越困難。隻有追求的完美的產品,才能贏得消費者的喜愛,才比較容易獲得市場的承認。

完美即實現零缺陷。產品是這樣,管理也是這樣。

如果說管理的一般法則是科學,那麼管理中的細節就是藝術。

細節與藝術的關係早已不是什麼新話題。1941年,著名文藝批評家蘭色姆提出,使文學成為文學的東西不在於文學作品的框架結構、中心邏輯,而在於作品的細節描寫。隻有細節才屬於藝術,也隻有細節的表現力最強。相比之下,作為作品中心邏輯的框架結構反倒是非藝術的。聯係到企業管理,細節的寶貴價值更在於,它是創造性的,獨一無二的,無法重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