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員工的教育必須采用互動式教學,其重要特征就是參與性。通過管理者與員工的雙向交流,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使那些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能量釋放出來。隻有互動,才能了解員工的全部思想。
下麵這個故事是一個不注重互動教育,而不能“因材施教”的笑話。
有一個年輕的牧師,被派往一個鄉村教堂去傳教。在頭一次的聚會前,他準備了一篇長達一小時的講道辭。但是令他驚訝的是竟然隻有一位老農夫前來聚會,於是他跟那位老農夫說:“我真知道該怎麼辦,為了這次聚會,我準備好了一篇很長的講道辭,但是隻有你一個人來,我是不是應該講給你聽呢?”農夫以一位鄉紳哲士的姿態,恭敬地答道:“牧師啊!你知道,我隻不過是個種田的粗人罷了,對講道可是一竅不通;牛和草料才是我唯一在行的;假如我有一大車的草料要喂牛的話,不管是有100頭牛或是隻有1頭牛,我都要喂它的。”牧師似乎聽懂了農夫的意思,於是便開講他那段絢麗而長達一小時的長篇大論。講完後,他驕傲地問那位農夫“你覺著我講得如何?”農夫則平靜地答道:“牧師啊!你知道,我隻不過是個種田的粗人罷了,對講道可是一竅不通,牛和草料才是我唯一在行的;假如我有一大車的草料要喂牛,而隻有一頭牛來吃的話,我不會將這一整車的草料通通倒給這頭畜生的。”年輕的牧師雖然貫徹了有教無類的精神,卻沒有在教學中注重互動,因此,也不能產生好的學習效果。
七、“反省”——學習型管理的精神
《論語·掌而第一》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參是孔子的門生,也是《論語》的編輯者之一。
一次,有人對曾參的母親說:“曾參在外麵殺人了,仇人馬上要找到家裏來報仇,您老趕快躲躲。”曾參的母親搖搖頭說:“我的兒子在孔子哪裏學習,不會殺人。”又有一個人對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有些動搖了。第三個人又對曾參的母親說:“曾參真的殺人了,仇人要來報仇。”這時,曾參的母親相信了,也顧不得兒子,自己越牆而逃。
事實上,曾參根本沒有殺人,曾參的母親因為聽人說得多了,便犯了三人成虎的愚蠢錯誤。
曾子有一位不善於自省的母親,但是曾子每天都多次自省,檢討自己的行為。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理想人格。曾子所說的反省,正是加強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於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修煉完善理想的人格。
《論語》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孔子也要求學生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
作為一名管理者,這種自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因為自省特別強調人在進行道德修養時的發揮人的自覺性。多次反省就是多次學習,向別人學習忠誠,向朋友學習信用,向老師學習知識。
曾子不但反省自己對朋友的忠誠,而且還反省自己為人處世的信用,反省自己對於學習的態度,反省的角度不可謂不全麵,反省的深度不可謂不深刻。如果一個管理者,能時常保持反躬自省的謙虛態度,這個人的修養和道德自然會獲得完善,在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也會逐漸減少。這樣的管理者自然會受到員工的擁戴,威信的建立也就不難了。
漢宣帝時,有一個叫地方官員叫韓延壽。一次,他巡察至高陵時,發生了一件民間的官司,原因是有兄弟二人,因為爭奪父親遺留下的田產。而大打出手,鬧得不可開交。
這隻是發生在民間的一點小小的爭議,相對於今天的大大小小的官司,簡直不算什麼,別說是爭田產的官司,就是打破腦袋,現代的管理者們不也都司空見慣了麼?有誰會真的動心呢?可是韓延壽卻不是這樣,當他聽說這件事後,為此感到非常難過。他反省自己,自責道:“我作為這個郡的主要官員,一個負責管理百姓的人,不能做百姓的表率,也沒有盡到教化民眾,使民間形成良好的風尚,致使兄弟骨肉爭田產,責任在我這個做官者的身上啊!”說罷,韓延壽閉門思過,檢查自身管理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