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盡善盡美(4)(2 / 2)

為爭訟田產的兄弟二人聽說後感到慚愧,心想父母官為我們兩人這種不齒的行為,反省自責,我們怎麼還好意思兄弟相爭呢?於是,兩兄弟跑到韓延壽閉門反省的地方,脫了上衣,光著膀子,表示謝罪,並願以田相讓。

韓延壽自己對自己的過失打了一場“官司”,感化了兄弟倆,他工作細致、勇於“自省”的精神得到了充分體現。通過爭田產糾紛的案件,使韓延壽認識到自己身位地方官,沒有能夠教化好一方的老百姓的品德修養,因而認為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好。

作為管理者,也應該具備這樣自省的精神。管理者的任務,並不僅僅是指揮生產和工作,更重要的是要為官一任,教化一方。管理者隻有擁有像韓延壽這樣的自省精神,才能在管理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之初,不斷地加以改進,成為一個善於反省的管理者。

管理者不但要善於反省,更要善於學習。如果管理者能夠做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那麼就具備了成為一個學習型管理者的基本條件,不僅能在學習中得到知識,而且還能從學習中得到樂趣。這樣的學習才會伴隨我們一生,使我們一生獲益。所以,管理者不但要善於反省,更要善於學習。

一位哲學家曾說過:“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是構成現代人才的三大必備的能力。其中,善於學習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第一能力。沒有善於學習的能力,其他能力也就不可能存在。學習不僅僅是對知識的繼承,同時也是對知識的重新構建與創新。

“學”時要專心致誌,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習”時,又要具有開放意識和實踐精神。學習是一個封閉與開放的統一過程,除了向書本學習之外,向員工學習也是一個重要方麵。因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群眾中臥虎藏龍,從群眾中汲取無窮的力量和智慧,就會逐漸使管理者變得聰明起來,成熟起來。

注重調查研究,善於總結經驗也是學習的一個有效方法。工作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都有它的內在規律性,如果管理者掌握了它,事情就會按預計的目標發展,反之就會碰壁。所以,每處理一個事件,事前要調查,事後要總結,吸取經驗,總結教訓,通過不斷的反省,日積月累,我們的經驗就會越來越豐富,失誤就會越來越少。

處處留心皆學問,要不斷提高觀察力,在管理工作中做一個有心人,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用心觀察和揣摸每一條有價值的信息。

隻有做到心細如絲,才能敏感地把握情況的發展變化,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問題,從而做到防患於未然。

古代禪宗有一個說法:“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因此,在學習中不要迷信和盲從,要敢於質疑,敢於否定,敢於多問幾個為什麼,腦子裏要多裝幾個問題,帶著這些問題邊學邊思,有助於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

當今中國的民營企業家中,學曆不高是一個普遍現象。在浙江,就有一批赫赫有名的企業家隻念過小學。雖然人的學曆並不完全代表人的能力,但是,任何人都不能不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能力。管理者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使自己不但成為一個“專家”,同時使成為一個“雜家”。隻有做一個學習型的管理者,才能帶領企業進一步發展。

八、管理實踐是學習與思考的最終目的

《論語·為政第:》子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隻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而沒有收獲;隻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孔子的學生中不乏迂腐之人,他們把孔子的話當做天律一樣生搬硬套。

凡事一旦隻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就會鬧出生搬硬套的笑話。有效學習才是成長的動力。有效學習的根本,在於除了要知其然,還要深刻知其道理所在,不能隻看表麵,而要深層思考。因此,要邊學習邊思考,善於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教訓,才能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才能擁有應用與實踐的能力。

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不僅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指出了思而不學是隻知道發現問題,而不善於學習解決問題的弊端,說明了思考者的懶惰。

隻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企業的管理中去,從實際工作中在總結出經驗,這就是實踐檢驗真理,從實踐中獲得真知。

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者更需要學習如何認識人和管理人,不能生搬硬套,有針對性地搞好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