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盡善盡美(2)(3 / 3)

伍建喬在《卓越管理思想錄》一書中寫道:“在中國企業界,自以為是的人不少,自以為懂得經營管理的人更不少。但是,當我們睜開雙眼看看那些高歌猛進的企業,隻適合於打那些裝備不精良的對手,隻適合於打那些烏合之眾組成的目標,一旦碰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競爭對手,就隻能馬上掉轉槍口趕緊逃。有不懼者,接連射擊,結果卻是啞彈加臭彈,接連潰敗,而且永遠在行業中消失。”

四、學習力——企業管理的入道之門

《論語·學而第一》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子罕第九》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述而第七》子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陽貨第十七》子日:“由也!汝聞六言六弊矣乎?”對日:“未也。”“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學,其弊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弊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弊也狂。”一天,孔子的學生向孔子討教學習的方法,於是對孔子說:“老師,您的這句話按我的理解,是這樣的意思您看對嗎?”孔子說:“你且說來聽聽。”學生道:“您的意思是: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觀點,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孔子聽完,凝視著窗外,說:“這是不全麵的理解。我的意思是說,自己學習的知識,就應該在實際工作中去實踐,那才是最大的快樂,如果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我把我的學說向他們進行宣傳和教育,我也感到快樂;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不能很快地明白,我卻不怨恨。”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說法評價極高,說它是“人道之門,積德之基”。善於學習的態度,也是企業管理者的人道之門。

“學而時習之”,應該是人生成功的基本態度之一。如今,新鮮事物層出不窮,誰拒絕學習誰就落後於時代,誰接納學習誰就取得事業的成功。實踐一再證明並將繼續證明,發展的動力來自於知識,發展的優勢來源於學習。對每個人而言,選擇學習就是選擇進步,誰在學習上領先一步,誰就能在個人發展上勝人一籌。

不僅一個人是如此,一個企業、組織亦是如此。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指出:在新的經濟背景下,企業要持續發展,必須增強企業的學習力。在1997年世界管理大會上,專家們普遍認為:“學習型組織”將是未來成功企業的模式。“應變的根本之道是學習”。目前,世界上已經掀起了興建學習型組織的熱潮。美國排名前25家企業中已有20家按照學習型組織模式改造自己;在當今世界500強前lOO名企業中,有40%的企業進行了學習型組織建設。

對企業進行“修煉”後,許多企業麵貌煥然一新,充滿生機。

作為管理者的學習態度也應該如孔子所說,首先,管理者要不斷地學習管理知識和專業知識,學習更要注重實踐。毛澤東說過這樣一句話,讀書是學習,實踐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這就是學習到實踐的過程。學習內容廣闊無垠,學習方式多種多樣。

它包括讀有字之書和識無字之書,問學、做事、為人都統攝在學習之中,所以要活到老學到老。孔子就曾說自己很是好學,子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把學習實踐得到的真知,不斷地傳授給部下和員工,對他們進行宣傳和教育,要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這也是管理者必須盡到的責任。

教育員工應該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不能有急於求成的心理。如果員工對管理者的意圖和思想不能完全領會的話,管理者有責任。管理者要通過各種辦法讓執行者明白管理指令和目標,不能有急躁和怨恨的心態。

企業管理者應該做到知者不惑。孔子在《論語》中兩次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可見孔子對此學習求知的重視。

一個管理者,應該有廣闊的知識範圍,不但要知天知地,知人知物,還要知彼知己,知頭知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