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克己複禮(4)(2 / 2)

從管理角度來說,這就是說明了管理者、禮法製度和員工的品質之間的關係,而提倡出的一種無為而治的境界。在孔子看來,管理者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為而治”。雖然沒有硬性的管理,而員工充分發揮自覺性而達到“無所不為”的境界,如同“諸夏之亡君”,企業一切的運轉都自動納入軌道,從而使管理者和員工都到達到一種“自在”狀態,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要做到這兩點,一方麵要養成員工既主動工作,又自覺執行的良好品德,不僅僅用健全的製度來保證,另外一方麵,還需要有效的授權。一個管理者不能像“夷狄之君”那樣把什麼都牢牢地抓在手上。這樣的管理方式事實上就是一種孔子所“看不起”的“夷狄”的野蠻狀態。善於分權和授權,這才是現代大生產的管理之道。

孔子的學生子賤有一次奉命擔任某地方的官吏。當他到任以後,卻時常彈琴自娛,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轄的地方卻治理得井井有條,民興業旺。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從早忙到晚,也沒有把地方治好。於是他請教子賤:“為什麼你能治理得這麼好?”子賤回答說:“你隻靠自己的力量去進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卻是借助別人的力量來完成任務。”孫權是三國中活得長的管理者,這完全是因為他善於授權。孫權19歲時接過父兄開創的基業,至7l歲時去世,其間主政52年,超過三國時期任何一位統領人物。與曹操、劉備相比,孫權的國勢最微,但他能夠把東吳管理得井井有條,江山穩握。

孫權的領導方式一大特點是絕少親赴前線帶兵打仗,而是交給屬下去完成使命。這當中突出的有周瑜指揮的赤壁之役,呂蒙指揮的荊州之役和陸遜指揮的彝陵之役,這三役都是決定東吳命運的大主,也會比“夷狄之有君”管理得更好。

從管理角度來說,這就是說明了管理者、禮法製度和員工的品質之間的關係,而提倡出的一種無為而治的境界。在孔子看來,管理者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為而治”。雖然沒有硬性的管理,而員工充分發揮自覺性而達到“無所不為”的境界,如同“諸夏之亡君”,企業一切的運轉都自動納入軌道,從而使管理者和員工都到達到一種“自在”狀態,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要做到這兩點,一方麵要養成員工既主動工作,又自覺執行的良好品德,不僅僅用健全的製度來保證,另外一方麵,還需要有效的授權。一個管理者不能像“夷狄之君”那樣把什麼都牢牢地抓在手上。這樣的管理方式事實上就是一種孔子所“看不起”的“夷狄”的野蠻狀態。善於分權和授權,這才是現代大生產的管理之道。

孔子的學生子賤有一次奉命擔任某地方的官吏。當他到任以後,卻時常彈琴自娛,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轄的地方卻治理得井井有條,民興業旺。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從早忙到晚,也沒有把地方治好。於是他請教子賤:“為什麼你能治理得這麼好?”子賤回答說:“你隻靠自己的力量去進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卻是借助別人的力量來完成任務。”孫權是三國中活得長的管理者,這完全是因為他善於授權。孫權19歲時接過父兄開創的基業,至7l歲時去世,其間主政52年,超過三國時期任何一位統領人物。與曹操、劉備相比,孫權的國勢最微,但他能夠把東吳管理得井井有條,江山穩握。

孫權的領導方式一大特點是絕少親赴前線帶兵打仗,而是交給屬下去完成使命。這當中突出的有周瑜指揮的赤壁之役,呂蒙指揮的荊州之役和陸遜指揮的彝陵之役,這三役都是決定東吳命運的大哉,可孫權卻完全放心屬下在前線禦敵。

縱觀三國的三個英雄,在授權上竟是各有千秋。曹操對屬下是管理有餘,而信任不足,每到關鍵時刻便“寧使我負天下人,毋使天下人負我”,如此行事自我中心,何以取信天下士子,難怪他會中周瑜“蔣幹盜書”的計謀,導致赤壁慘敗,大傷元氣。

劉備對屬下則是信任有餘,而授權不足,特別是劉備過分仰賴諸葛亮。諸葛亮雖然是一代英傑,赤壁之戰等廣為世人傳誦,然而他日理萬機,事必躬親,乃至“白校簿書”,終因操勞過度而英年早逝,留給後人諸多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