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克己複禮(3)(1 / 3)

有時,管理者的角色和領導者的角色由一個人扮演,但是,根據現代企業管理的發展趨勢來看,一般這兩個角色不應該有一個人去扮演,因為現代的企業管理要求具備團隊的作用和合作的機製,以保證大規模的企業良好運轉。

管理者和領導者是截然不同的兩類人。在動機、成長曆程以及如何思考和行動方麵,二者有很大差異。

第一,管理者注重理性和控製,他們是問題解決者。成為管理者既不需要天才,也不需要英雄主義,隻要你堅持不懈、工作勤奮聰明睿智,有分析能力、忍耐力和良好的願望。

第二,管理者設立目標是為了完成管理任務,而領導者則主動設立目標,並以極大的熱情去實現目標。

第三,管理者傾向於把工作當成一種促成過程,而領導者對長期存在的問題,首先會創造性地給人們描繪出振奮人心的遠景,然後才製訂解決方案。

第四,在麵對機遇時,領導者的個性決定了他們會主動冒險,而管理者則較為保守。

第五,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上,管理者尋求合作,這是因為管理者關心的是如何做事,而領導者關注的是事件和決策對於參與者有何意義。

第六,為了調和出雙贏的狀態,管理者往往把別人的注意力轉向如何作決策,而不是作什麼樣的決策;在領導者主宰的組織中,人際關係常常顯得混亂和緊張。但是這樣的氛圍也會鼓足人們的幹勁,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

第七,管理者一直過著相對安寧的生活,對所處的環境有歸屬感;而領導者是“生而處艱”,他們一直在為獲得某種秩序感而奮鬥,深感與所處的環境格格不入,他們希望變革並且尋求變革。

領導處於“君王”的地位,而管理者處在“臣子”的地位。君臣關係,也是一種上下級關係。

既然談到了君臣關係,使我們想起曆史上很多著名的君臣關係,如齊桓公與管仲,劉邦與蕭何,劉備與諸葛亮,唐太宗與魏征。

創建齊國霸業的是齊桓公,但他的事業是和管仲分不開的。管仲在齊國所推行的改革措施都是出於管仲的建議。他輔佐齊桓公四十年,大搞改革開放,招商引資,推行富國強兵之策,使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業,成為春秋首富之國。

管仲臨終前,桓公在病榻之前請他推薦誰來接替相位。管仲說:“知臣莫如君。”齊桓公問:“你看易牙這個人怎麼樣?”管仲說:“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齊桓公再問:“你看開方這個人如何?”管仲說:“背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齊桓公又問:“那你看豎刁這個人行不行?”管仲說:“白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管仲說的“非人情”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三個人的作為,都是違背了人之常情常理,完全是反常行為。

正如孔子所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孔子的意思是: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後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於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管仲為齊桓公出謀劃策,可以說是盡忠,但是,齊桓公表麵答應,事實上並沒有堅持聽從管仲的話,可謂失禮,沒有把自己的承諾堅持到管仲死後。結果,齊桓公還是重用了易牙、開方、豎刁。

這三個人在齊桓公的兒子中拉幫結派,爭權奪利,互相殘殺,造成齊國大亂。齊桓公病餓而死,競有兩個多月無人收殮,蛆從房裏爬出也無人管,豈不悲哉!管仲作為管理者,盡到了自己的職守,而齊桓公作為一國的導者,卻沒有遵守自己的承諾,不聽從管仲的忠心勸諫,使用了違反人情事理的人,結果,以失敗告終。

子日:“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意思是說:“對待上級和工作,應該把敬業放在首位,把'俸祿'的事情放在後邊。”唐代的著名的諫諍之臣魏征就做到了這一點。唐太宗對忠諫之臣魏征的禮遇,使他獲得了“貞觀之治”的偉大政績。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諫諍之臣,因為經常給唐太宗提意見,讓唐太宗很難堪,心裏也很不好受。一日,唐太宗怒氣衝衝地回到後宮對皇後長孫氏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後忙問殺誰,太宗說:“魏征常常在朝堂上當眾刁難我,使我下不了台。”皇後聽了連忙向太宗道喜說:“魏征之所從敢當麵直言,是因為陛下乃賢明之君啊,明君有賢臣,歡喜還來不及,怎能妄開殺戒呢?”太宗恍然大悟,此後更是“勵精政道,虛心納諫”。對魏征倍加敬重和禮遇,魏征也進諫如故,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從不畏龍顏之怒。這樣一來,君臣合壁,相得益彰,唐太宗也獲得了善於聽取意見的美名。唐太宗與魏征正是君臣關係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