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克己複禮(2)(1 / 3)

關於怎樣建設管理製度,有一個“七人分粥”的寓言故事。在茫茫的大海上,一艘船觸礁失事,有七個人拚盡全力,遊到一個島上。在這個特定的環境裏,七個人生存的唯一食品來源是在他們逃出來的時候帶來的一桶粥。如何分這獲取生命維係所需要的粥。成為七人所必須麵對的問題。為此,他們先後采取了如下辦法:最初,他們推選一個人負責每天的分粥。但是,其他六個人很快發現,負責分粥的主持人給自己的多。換一個人也同樣如此。他們認為,這種分粥製度不好。因為誰掌握分粥的權力,都會以權謀私。

經過協商,他們把分粥的製度改為“輪流坐莊”,每個人負責主持一天。這種辦法表麵上平等了,實際上誰主持分粥的那天,都是自己的粥多,而別人的粥少。

於是他們又換一種分粥辦法,決定成立分粥領導小組和監督小組。這種分粥製度實行後,雖然公平問題基本解決了,但是,監督小組與領導小組經常意見不一致,開會扯皮,互相指責,爭論不休。

等到意見統一後,熱粥早已變成涼粥。這種分粥製度又產生了效率問題。

究竟怎樣解決分粥問題呢?他們經過多次試驗,最後終於找到了一種分粥製度,較好地解決了公平與效率的問題。這種分粥辦法是:每人輪流負責主持一天,但有一個限製條件,即誰主持分粥時必須最後一個領粥。這個辦法看似簡單,卻意想不到地使大家都滿意。因為每個人都認識到,如果自己分粥不均勻,剩下最少的肯定歸自己。這就迫使每個人把七碗粥分均勻。

從這個故事可以領悟到,一個適合的製度才是一個好的製度。

管理者應該學會如何運用製度管理,並在管理過程中不斷完善管理製度。

在製定企業製度的過程中,管理者需要特別注重“適用性”,即真正適用於自身。適用的製度才是最好的,而不能做那種“削足適履”的事。

“削足適履”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經典寓言,它所諷刺的是某些不切實際,忽略自身條件而一味地追求形式的人,最終的結果隻能是傷了自己。我們永遠也不能把一種所謂的“成功管理模式”當作一種任何電腦都會兼容的軟件,裝上就能順利運行。一些現代管理模式並不是一切企業都可以拿來就用的“萬能鑰匙”,必須建立與本國的國情、民情、企業發展相適應的管理方法。應該理論聯係實際,發揚“學而思之”的精神。

風雲一時的牟其中自稱他的南德公司是“社會主義的試驗田”。

他長得有點像毛澤東,便也出了一本《牟其中演講文集》,編排體例也是模仿《毛澤東選集》的體例。和毛澤東一樣,他也喜歡遊泳,有一次跑到水庫遊泳,也照了一張相,說他“暢遊長江”。

巨人集團的老總史玉柱創業時不到30歲,但發展戰略管理思想也是源於毛澤東打天下的謀略。1996年,史玉柱宣布進入“會戰狀態”,成立會戰總指揮部,自任“總指揮”,下轄“三大野戰軍”和一大群“兵團”、“縱隊”。參加“會戰”的“正規軍”和“民兵”超過7000人。

他們崇拜和模仿毛澤東,但是他們管理模式卻失敗得很慘,因為,他們並沒有學習到毛澤東的思想精髓。

事實上,毛澤東主張不但要讀“有字之書”,還要讀“無字之書”,“從天下萬物而學之”。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習期間,除讀“有字之書”外,還經常到農村、工廠進行社會調查,利用一切機會對工農勞動群眾進行了解和調查,對社會實際問題進行仔細的觀察和研究,然後,才製定出了一套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理論與方法,並把這種符合實際情況的理論和方法融會貫通在一係列的方針措施和管理製度上。

企業製度的建立同樣要適合企業的各個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發展一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創業時期,靠膽識和機遇掘得第一桶金的階段;第二階段是規範化時期,這要靠科學化決策與管理階段;第三階段是成熟與壯大時期,更多要靠一種思想管理。

很顯然,如果在企業發展的任一階段,都用一套管理理念和製度來管理企業,將非常不利於企業自身的發展。企業好比一個不斷成長的孩子,既不能一套衣服穿到底,也不能在企業的少年時期卻穿上成年人的衣服。前者必然導致企業製度會對企業發展的束縛,後者超前的企業製度會對企業的發展造成牽製。

所以,任何不注重自身現狀,而一味地追求新鮮和時尚,一知半解的“照抄照搬”,都無疑是現代“削足適履”的做法。管理之法是可以學習的,但關鍵在於管理是否得法,要看所奉行的管理模式是否與企業自身的發展要求相適用。正如孔子所言,如果能透徹地了解建立管理製度方法以及各種管理製度的內涵,管理一個企業就一定能像把一件東西放到手掌上一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