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克己複禮(3)(2 / 3)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個凡人,對於魏征因為盡忠而失禮的行為,也是十分惱怒,但他畢竟是個開明的領導者,非常懂得君臣應該如何相待的道理,正如孔子說:臣子對與君王首先要忠,當然,也應該照顧君王的麵子。在禮和忠麵前,魏征選擇了忠,正是因為他正確的選擇和盡忠職守,才成就了唐太宗萬世英主的盛名。.

六、做一個體恤上級的部下

《論語·八佾第三》孔子時常帶領他最親近的弟子們周遊列國,遊說各國的君主效忠周王,可是這時的春秋列國看到周室暗弱,都有自己稱霸中國的野心。所以,孔子為了維護一個統一的周王朝,不斷宣傳推行自己的主張,希望列國安守本分。

由於孔子的行為和言論妨礙了列國的野心,於是,各國對於孔子的行為多有微詞。他們認為孔子的行為是討好周王室,也是想撈個一官半職。

孔子聽到這樣的言傳之後,對學生們說:“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去侍奉君主,別人卻以為這是諂媚呢。”為了維護大局,而以禮對待自己的君主,這正是孔子高尚品德的體現。作為一個管理者或者員工,對於自己的上級,從維護領導的威信,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角度,多和領導溝通,增進了解,是一個下級和員工的基本行為準則。

通過“事君盡禮”,達到與上級相互理解,配合默契的良好的關係,在私人的關係上是好朋友,在工作關係上是一個得力的下級,這不但對企業管理有好處,對於自身的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把“事君盡禮”的行為看作拍馬屁、獻媚、“擦鞋”,有這樣想法的人不但不懂得孔子的“禮”,而且也不容易成為一個忠誠可靠的下級。體恤領導的下級,才能得到領導的信任。隻有良好的溝通,才能是一個好的執行者和合作者。

春秋時代,晏嬰是一位“事君盡禮”政治家他之所以能當三年齊國大臣,同他善於和國君相處有密切的關係。保持和領導的好關係,並不是唯唯諾諾,首先還是要忠誠敬業。晏嬰經常勸齊景公要愛民,但齊景公卻總是擾民。可是,晏嬰不但在口頭上勸諫,在實際行動上,也不惜犧牲個人的名譽,來維護君王的威信。

有一次,齊景公強令民工造大台,鬧得齊國民不聊生,眾百姓苦不堪言。正巧晏嬰出使回來目睹了這一情景,他馬上進言齊景公不要造台,齊景公總算同意了。晏嬰卻不急於回家,而是立即趕到工地,催促民工抓緊幹活,稍有懈怠,就以鞭子抽打。晏嬰罵累了、打累了,這才回家。他剛離開工地,齊景公的傳令官就到了,下令停止施工,民工解散,可以回去和家人團聚了。民工一聽此令,齊聲歡呼,好像遇到大赦一般,高高興興地趕回家去了。

晏嬰這樣做,是故意把“賢名”讓給君王,把“惡名”留給自己。孔子對他大為欣賞,說他既糾正了君王的過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王的仁義。晏嬰體恤上級的忠心,在這個故事中可謂表現得淋漓盡致。

對於領導的忠心,當然是取得領導信任的最好的途徑,但是,與領導相處還要有方式方法。這些方法,有時並不是靠工作能力所能解決的。一個聰明的下級,如果打算幹一番事業,沒有領導的支持是絕對不行的。所以,同領導溝通的方法,也就成了一個下級保存自己,發展自己的重要途徑。

z作為一家報紙的總編輯是成功的,但不是一個成功的領導。

在報紙辦得紅火後,他竟然被免職。

從公正、勇敢這兩點說,z做得很好。這張報紙剛辦時,一張紙沒有,一分錢沒有,一個科班出身的人沒有。z用自己的朋友資源,請他們兼職編報紙,讓內部的編輯趁機向他們學習。有的內部編輯人員業務不熟悉,z手把手地教,並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工資獎勵取得進步的人。

按說,z應該青雲直上,但實際上他被免職了。因為他說話一點也不講究方式方法,不能“事君盡禮”。

一次,領導說:“你們報紙可以在頭版登故宮的照片,宣傳中國文化。”z卻說:“登故宮的照片是知識,不是新聞。如果故宮遊客突破多少人數或正在修繕,這是新聞,可以刊登;如果隻是把一張故宮的照片登在報紙上,不符合新聞規律。”當場給領導下不來台,此時還有四、五位編輯人員在場,後果可想而知。

在提出自己的見解或批評對方時,要注意熟悉對方的心理,特別是批評上級時,如果不熟悉上級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進行良好的情感交流,就做不到以禮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