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升職案例:姚健一周前被提升為市場行銷部經理。這讓一直有著“宏偉大誌”的他十分興奮,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並不怕得罪人,所以決定對部門裏的不良習氣製定嚴格的懲罰機製,同時也給下屬下達了很大的工作任務,而當有人敢於挑戰他的變革時,甚至陽奉陰違的時候,他也會以一個領導的樣子“解雇”他。
事實上,一上任的時候先不要忙著大動作,即使你本來就是企業員工,但擔任領導畢竟不同以往,需要慎重行事。在考慮變革的必要性及穩妥地進行變革的進度前,應分析一下單位的競爭優勢,穩定大局,穩定人心是新官上任必須要做的事情。
如果一切還算正常,公司具有真正的競爭優勢,團隊運作良好,前任既能幹又得人心,那麼,即使你的管理風格和能力可能帶來重大飛躍,還是少動為妙,做變革還來日方長。雖不至於“三年不改”,起碼這裏闡述了一個原則,那就是新官上任以安定人心為重,對於前任的管理風格作一個換位思考。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摸索之後,才適度地實施一些變革,不失為一種比較穩妥地方法。
新官上任換下屬是普遍現象,以至於新官上任就必須換人。其實,非也!新官上任麵臨著新舊之間的矛盾,老員工習慣了原有的工作程序和做事方法,而新官也有一套自己長期養成的做事方法或認為該如何做的程序。現實中,兩者完全一致時很少,大多不一致,於是誰瞧著誰都別扭。
當新官發現這種差異時,就總想改變下屬。其實人們都想改變別人,而很少想主動改變自己。如果一個企業新官換下屬成為不成文的慣例,則是企業不健康文化的表現。在這樣不健康的企業文化氛圍下,一旦各層級主管發生人事變動,很快就會在員工中產生波動,紛紛猜測自己以及周圍人未來的命運。這樣,在人人自危之下,員工的心思就會集中在人事的波動上,而不集中於工作,工作效率就會低下,工作質量就會下降,為客戶服務的質量就不穩定,企業就會出現內外交困的現象。
五、君臣相處的準則
《綸語·八佾第三》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日:“君使臣以禮,臣亨君以忠。”《論語·衛靈公第十互》子日:“事君,敬其亨而後其食。”《論語·述而第七》子日:“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怎樣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侍奉君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最早界定的社會關係,意思就是說作為君王有君王的樣子,做臣子有臣子的樣子。那麼,到底是什麼樣子才算合乎君臣的身份,怎樣相待才是君臣的行為呢?在《論語》的記載中,魯國的國君魯定公也就這個問題向孔子詢問。孔子回答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主對臣子的行為要符合“禮”的要求,要有一定的規範,比如用尊重和信任的態度對待臣子;臣子對於君王要絕對地效忠,置個人安危於度外。
這也是現代企業中處理上下級關係的基本準則之一,領導對下級要以禮相待,下級對領導要忠誠老實。
孔子所說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準則同樣適用維持上下級關係。如一個企業的老板和cEO的關係,雖然不能完全等同於“君臣”,但是,他們相處之道還是有很大的共同點的。也許這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冠以現代的名詞,但是反映這種關係的本質仍然存在,這是毋庸置疑的。要想實施好這個原則,就必須給自己做一個準確的定位。
從管理的角度來看,人們往往有一個模糊的認識,那就是認為,領導者就是管理者,管理者就是領導者。事實上,領導者和管理者的性質,存在著微妙的差異。對於這個差異的理解,無論是管理者,還是領導者,都是一種很有意義的認識。
有人說,有一群人,然後有一個人到他們的前麵去,而且後麵的人也同意,然後這一群人都跟著他走,那麼他就是領導者。領導,顧名思義,領為引領,導為指導。領導總是走在最前麵,我們隻能是望其項背而已。
而管理者是一個執行者,管理者的重要性往往體現在執行上,他應該是一個秩序的維護者。他能讓這一群人按一定的秩序排列起來,至於說你是按性別來排列呢,還是按身高來排列,也或者是按年齡等排列,這就是管理者的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