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官上任不點火
《論語·學而第一》子日:“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父親在世,就觀察他的誌向;父親去世了,就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改變父親的準則,就可以說是孝了。”同理,上司在任時,要觀察下屬的誌向,是不是有想法,是不是有激情;當上司離開時,或調走時,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不會很快改變上司做法的人,是真正服從穩重的人,可以大用。
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在家長製社會裏,父親在世之時,家庭由父親主持全麵工作,主抓戰略層次,子女們一般最多主要傾心用力於某一方麵,主抓戰術層次,如唐初父親李淵做皇帝,兒子李世民做尚書令。因為子女還不能對全麵工作和戰略層次上負全責,因此也就不能對行動負全責。但即使在這傾心用力於某一方麵,主抓戰術層次方麵,也能看出其對其父的戰略思想把握與否,並能否在工作很好地體現出來。當然,這“誌”或許更好地體現在麵向未來的總體創新性上。父親去世之後,每一個子女在中國古代社會的體製下,基本上是通過均分田產的方式去獨立地成家立業。
因此,他既然也開始主持全麵工作和主抓戰略層次了,就對整個家庭負全責,也就能對行動負全責了。由此可以觀其行。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父親去世三年,不改父親做事的風格、作風,孔子許之為孝。孔子講三年無改的是父之道,說明孝在於道,而不在於事。因為在不同的情況和條件下,父親的應對策略既有因情況變化而變化的一麵,也有在應對結果方麵有成功有失敗的一麵。如果隻講孝法於事,而不是道,就會陷入究竟以其中的哪一件事為準的兩難。
當新官接到晉升聘書的同時,也就麵臨著嚴峻的考驗。員工對你服不服?上司對你的表現是否滿意?還有難纏的顧客、強勁的對手,麵對以上種種,你是大膽決斷,還是好說好商量?是一上任就改弦更張,還是按兵不動?是找一個智囊團,還是拚命與大家溝通?是隨大流,還是獨來獨往?是爭取共識,還是自行其是?有些管理者在上任第一天開始著手製訂計劃,但實際上已經晚了。開始新工作之前,如果連自己想取得什麼成就、主要目標是什麼、可能遇到哪些主要困難等問題都沒有一個總體把握,在還沒有邁出第一步之前,你已落後於人了。
比照“父在,觀其誌”,就是繼任者在上任之前,要有很好的工作規劃。未雨綢繆才是一個可以委托重任的人才,一旦上任,也不至於手足無措。
所以,在上任前,一定要費些時間和精力策劃好想做的事情。因為在老的崗位上很難做到這點。你最好在新舊工作交替之間休假一段時間,時間盡可能長一點。如果無法休假,在上任前的幾周或幾個月內,抽出晚上或周末一些不受幹擾的時間好好地把問題思考一番。特別要思考一下,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對前任的戰略的繼承和銜接的問題,更是需要考慮的重中之重。
作為上司,在位時,下屬自由發揮的空間可能不大,這時要看誰有激情、有活力、有想法,也就是“觀其誌”,這樣人可能是培養的對象。在上司調走,或暫時離開時,讓他暫時擔任臨時職看他處理事情的方法。因為他還沒有被正式任命,應該還按照上司以前的方法做事情。如果能把上司的做法堅持一段時間,發現問題再提出改進意見,這樣的員工就是好同誌。
最怕的是一上台,不經過思考和必要的調查研究,就把上司以前的做法,完全推翻,按照自己的做法重新來過。這樣,很可能鬧得人心惶惶,大家沒有安全感,就可能抵製變革。新官上任三把火燒不起來,結果燒到自己,以後的事情就不好辦。所以,沒有絕對的把握,就要保守一點,用以前的方法做做看。有問題,逐漸調整,這樣才“重”,才能樹立威信。
管理往往和變革並生。從員工到管理者,思維方式和做事原則都與以往不同。所以,在考慮變革的必要性及穩妥地進行變革之前,應分析一下公司的競爭優勢、團隊實際情況以及自己異於前任的領導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