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為政以德(5)(2 / 2)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陛下確實應該廣開言路聽取群臣意見,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誌士們的勇氣,絕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出無道理的話,從而堵塞了忠誠進諫的道路。宮裏身邊的近臣和丞相府統領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升賞懲罰,揚善除惡,不應標準不同。如有做壞事違犯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加以懲辦或獎賞,以顯示陛下在治理方麵公允明察。切不應私心偏袒,使宮廷內外施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等,這都是些品德良善誠實、情誌意念忠貞純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選留下來輔佐陛下。我認為宮內的事情,事無論大小,都要征詢他們的意見,然後再去施行。這樣一定能夠補正疏失,增益實效。將軍向寵,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曉軍事,當年試用,先帝曾加以稱讚,說他能幹,因而經眾人評議薦舉任命為中部督。我認為軍營裏的事情,事情無論大小,都要征詢他的意見,就一定能夠使軍伍團結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適的安排。親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避賢臣,這是漢朝後期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評論起這些事,對於桓帝、靈帝時代,沒有不哀歎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費,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忠貞、坦直,能以死報國的節義臣子,誠願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則漢王室的興盛,就時間不遠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的“親賢遠佞”是全文主旨,他談到“開張聖聽”和“嚴明賞罰”時,都是從正反兩麵加以申說親賢遠佞的道理。由於劉禪平日寵信宦官一類小人,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在諸葛亮遠離國都的情況下,“忠諫之路”很可能被堵塞,“內外”也可能“異法”,結果必將導致國內政局的混亂,因此,能不能做到廣開言路和嚴明賞罰,關鍵就在劉禪是否能“親賢遠小”這一點上。

曹操說:“人無完人,不慎苛求。”人在工作中,難免會有過錯,而且,往往是做得越多的人,錯的機會就越大。如果一個管理者不能明白這個道理,一味地批評追究,就會產生在管理過程中“鞭子打快牛”的現象,這樣不但挫傷了員工的主動積極的工作態度,而且還會使員工的忠誠度受到影響。事實上,隻要“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吸取教訓就能產生更大的智慧。作為善於用人的管理者應有寬容之心,容人之錯,諒人之過。

贏得忠誠的部下,善於容人也是管理者必不可少的品質,隻有正直無私才能做到孔子在所說的“既往不咎”的容人理念。已經過去的事,管理者就不必再追究,體現了管理者的寬宏與大度。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有“大肚能容,容盡天下難容之事”的氣度,這也是一個成功管理者必備的條件。

明萬曆十二年九月,努爾哈赤率兵攻打翁科洛城,並親自登高勁射。當戰爭正在激烈進行的時候,翁科洛有一位守城勇士鄂爾果尼藏在暗處向努爾哈赤施放冷箭。努爾哈赤沒有提防,躲閃不及,被射傷了。他拔出帶血的箭,繼續指揮戰鬥。這時,又有一個叫羅科的守城戰士借煙霧的掩護,潛到努爾哈赤近處,一箭射中其脖頸,雖未中要害,但箭鏃卷如雙鉤,入肉一寸多。箭拔出之後,“血湧如注”、“血肉並落”,努爾哈赤昏厥過去。攻城部隊隻好撤退。

努爾哈赤傷愈之後,再次率兵攻陷了翁科洛城,並生擒了上次射傷他的鄂爾果尼和羅科。眾人憤怒地要將二人亂箭穿胸而死。在群情激奮的情況下,努爾哈赤顯得十分冷靜。他非常欽佩二位勇士的英勇善戰,有意收為自己的部下,於是對眾人說:“兩敵交鋒,誌在取勝。彼為其主乃射我,今為我用,不又為我射敵耶?如此勇敢之人,若臨陣死於鋒鎬,猶將惜之,奈何以射我故而殺之乎?”說罷親自為二人鬆綁,並好言安慰。鄂爾果尼和羅科終於被這一舉動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他們當即表示願意歸順努爾哈赤,並為其效力。努爾哈赤授二人為牛錄額真,各統轄三百名壯士。後來,鄂爾果尼和羅科英勇作戰,為努爾哈赤的統一事業立下了戰功。

努爾哈赤的正直公正,不記私仇品質,不僅使自己的屬下皆“頌上大度”,而且使他在女真各部獲得了好名聲,同時感召了敵人營中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