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為政以德(5)(1 / 2)

宋江增強了大家對團隊的認同感,梁山泊好漢對於自己是梁山一員感到自豪,好漢們有“我們風雨同舟”或“我們共命運”的感覺;每個好漢認識到他們之間和協作以及貢獻對於團隊獲得成功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每位梁山的成員的貢獻都是可以衡量的,每個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誰做了什麼,論功行賞。

梁山的好漢幾乎是天天吃住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增加了麵對麵溝通的機會,每個人都以兄弟相稱,大家都明白義氣是最重要的。如此,梁山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巧妙的勝利。

當完成某一工作任務需要多方麵的技能、判斷或經驗的時候,團隊合作的方式要比個人方式做得好。與傳統的部門或其他永久性的組織形式相比,團隊具有快速集合、快速開展工作的能力。團隊更加靈活,對於變化的情況也能更快地做出反應。但是,團隊的組合和領導必須有所有人都認同精神或理念。“德”為團隊精神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現在流行了新版本:從前有一個和尚,心靈手巧。一次,他來到一座秀美的山峰下,被這裏的景色所陶醉,於是他自己動手修建了一座小寺廟,每天在這裏修行,自己到山下挑水吃。後來又來了一個和尚,非常會算計,於是兩個和尚決定抬水吃,日子也還不錯。再後來來了第三個和尚,雖然這個和尚力氣很大,因為大家為抬水的分工問題鬧不和,幾乎就沒有水吃了。

有一天,三個和尚正在念經,一個老鼠碰翻了蠟燭,點著了大殿,三個和尚奮不顧身,一起擔水救滅了大火,保住了大殿。三個和尚發現了團結的力量。會算計的和尚說:“咱們為什麼不做一個轆轤來吊水呢?”主意有了,心靈手巧的和尚馬上自告奮勇地說:“那就讓我來做吧!”力氣大的和尚說:“好!我去砍一個大樹回來。”於是,三個人做了一個轆轤從山下吊水吃。故事的結尾就變成了三個和尚吊水吃。三個和尚通過火災的變故,發現了團結的力量。在大火麵前,不顧個人的安危的崇高品德成了形成團隊精神的基礎。於是,一個團隊在“德”的力量的感召下形成了合力。

九、公平、正直、容人是贏得忠誠的法寶

《倫語·為政第二》哀公問日:“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日: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一次,魯國國君與孔子探討如何管理國家的問題,魯哀公問孔子:“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親君子,遠小人,這是孔子一貫的主張。在選用人才的問題上仍是如此。薦舉賢才、選賢用能,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人唯賢”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貴的價值。

公平、正直、容人是相互聯係的。在企業管理中,如果管理者能做到正直無私,自然會待人接物一視同仁。管理者隻有具備公正的品德,才能更好了解人,才能選賢任能,不會因一己之私而有所偏向。管理者隻有重用正直無私的人,員工才能信服。

服從有三重含義,第一是口服,就是在管理者下達指令時,員工口頭上表示服從,但是不是真的服從就很難說。第二是心服,就是員工從心裏服從管理者的指令,這還是停留在理念上的一種服從。第三,真正的服從是行動上的服從,就是忠實地執行管理指令,並且能正確地執行。孔子說的“舉直錯諸枉”,正是使員工忠實服從的根本條件之一。

諸葛亮在寫給劉禪的出師表中,對“親君子,遠小人”的問題作了詳細的論述。

諸葛亮寫《出師表》的時候,劉禪隻有20歲,而且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師後國內政局不穩,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出師後國內的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解決好朝廷內部依靠什麼人、重用什麼人的問題。

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裏一麵勸勉劉禪開張聖聽,嚴明賞罰,一麵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並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力伐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