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為政以德(3)(1 / 3)

管理者不但要在工作上身先士卒,在對待自己的錯誤上,也要成為遵守規則的表率。春秋晉國有一名叫李離的獄官,他在審理一件案子時,由於聽從了下屬的一麵之辭,致使一個人冤死。真相大白後,李離準備以死贖罪。晉文公說:官有貴賤,罰有輕重,況且這件案子主要錯在下麵的辦事人員,又不是你的罪過。李離說:“我平常沒有跟下麵的人說我們一起來當這個官,拿的俸祿也沒有與下麵的人一起分享。現在犯了錯誤,如果將責任推到下麵的辦事人員身上,我又怎麼做得出來。”他拒絕聽從晉文公的勸說,伏劍而死。

李離的行為,成為以身作則的表率。

規範自己的行為,堅持正確的行為,就算一時失利,最終也會贏得部下的尊敬。美國前任空軍司令福格爾曼將軍在其母校——美國空軍學院發表演講時,曾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美國國防部一個管理者沒有向自己的上司如實彙報情況,反而將某事的失誤推卸到一位中層軍官的身上,把他當作替罪羊。福格爾曼認為這樣做有失公正,便竭力為這位軍官辯護,但最終無濟於事。於是,福格爾曼將軍一氣之下選擇了調離,這是軍隊裏高級軍官與上級意見不一致時可以做出的唯一選擇。

但是,自動調離的福格爾曼將軍並沒有因此失去威信,反而使追隨者與擁護者變得更多了,因為他堅持了坦誠的做人原則,在關鍵時刻讓自己說了該說的話,做了該做的事。所以,大家都喜歡他這樣的人,也願意與他一起共事。

俗語說:“上梁不正下梁歪。”管理者隻有嚴格地要求自己,起帶頭表率作用,才能具有說服力。

孔子還說過這樣的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的意思是說,隻有自己願意去做的事,你才能要求別人也去做,隻有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才能要求別人也去做到。同樣,作為現代管理者也必須以身作則,用無聲的語言說服眾人,才能形成親和力,表現出高度的凝聚力。

印度聖雄甘地所說:“領導就是以身作則來影響眾人的人。”威信是指管理者在人際關係中,影響與改變眾人心理與行為的能力。

有了威信,員工就會把管理者的行為視為“無言的號召,無聲的命令”。

在這個問題上,孔子進一步闡述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自身不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這樣做就是管理者以身作則的另一個效應,就是自覺效應。

管理者的良好行為、模範作用、以身作則就是一種無聲的命令,可以有力地激發下屬的積極性。權威是暗示成功的重要心理條件。管理者良好的行為具有權威性,使下屬很快受到良好影響。

馮玉祥將軍是中國近代軍事家、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他管理軍隊的法寶就是靠“以身作則”。

馮玉祥將軍認為,讓士兵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為了嚴格治軍訓練一支有教養的軍隊,馮玉祥對部下說:“整個部隊實行戒煙,誰要是吸煙,我就叫他把煙頭吃了。”數月之後,馮玉祥偶然發現一個士兵躲在角落裏偷偷吸煙。他立即把這個士兵訓斥了一頓,並讓他當眾吃煙頭。誰知這個士兵不大情願,嘴裏不停地嘟囔著。經細心查問,這個士兵吞吞吐吐地說:“您那天接待客人時,我見您還吸了幾口煙呢!”馮玉祥一回想,確有這回事,那天他在與友鄰部隊長官會麵時,自己吸了幾口。於是,他從那位士兵手裏搶過煙頭,塞進自己的嘴裏,當眾將煙頭咽了下去。而且,他對士兵們說:“以後待客,我也不吸煙了。”為了切實做到今後不再吸煙,他命令下屬把屋裏留著待客的煙卷全搬出來,當眾燒了。從此以後,在馮玉祥的部隊中就再也看不到吸煙的人了。

20世紀20年代初,馮玉祥任陝西督軍。當時社會秩序很亂,經常發生各種刑事案件。馮玉祥上任伊始,便大刀闊斧地整頓社會治安。然而,不幾天,就在督軍署門前的大街上發生了一起持槍搶劫案。接到報案後,馮玉祥頓時怒發衝冠,下令城防司令張誌公和軍法處長鄧哲熙兩人必須迅速破案,並對兩人說:“我們的責任是維護治安,保護百姓。你們一定要在三天之內破案,否則你們要受到審判。”同時,他命令部下取來一副腳鐐戴在自己的兩條腿上,又對張誌公和鄧哲熙說:“你們什麼時候抓住罪犯,我就什麼時候取下腳鐐。”城防司令和軍法處長央求多時,見馮玉祥不肯取下腳鐐,隻好調集大批警力分頭去捉拿罪犯。幸好在當天晚上就捉住了罪犯,才使馮玉祥取下腳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