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站在企業管理的角度上,管理者管理企業,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思考企業發展的正道。如果管理者總想著如何剝削員工、如何官商勾結、如何欺騙消費者,而不在管理上下工夫,那。
管理者很容易走邪路,最後成為金錢的奴隸,成為權力的奴隸。按儒家的觀點,這樣的管理者就不是“思無邪”君子,而是一個“缺德”的小人。試問一個整天沉浸在“邪念”的小人領導的企業,這個企業能夠興旺發達麼?對於小人,孔子向來都是很嚴厲的。孔子認為小人如“鄉願”,是“德之賊”。唐朝李林甫就是這樣一個口蜜腹劍,充滿邪念的小人。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漸漸滋長了驕傲怠惰的情緒。
他想,天下太平無事,政事有宰相管,邊防有將帥守,自己何必那麼為國事操心。於是,他就追求起享樂的生活來。宰相張九齡看到這種情況,心裏挺著急,常常給唐玄宗提意見。唐玄宗本來很尊重張九齡,但是到了後來,對張九齡的意見也聽不進去了。
有一個大臣李林甫,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他什麼事都不會,專學了一套奉承拍馬的本領。他和宮內的宦官、妃子勾結,探聽宮內的動靜。唐玄宗在宮裏說些什麼,想些什麼,他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麼事,他就對答如流,簡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樣。唐玄宗聽了挺舒服,覺得李林甫又能幹,又聽話,比張九齡強多了。
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為宰相,跟張九齡商量。張九齡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人,就直截了當地說:“宰相的地位,關係到國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為相,隻怕將來國家要遭到災難。”這些話傳到李林甫那裏,李林甫把張九齡恨得咬牙切齒。朔方(治所在今寧夏靈武)將領牛仙客,目不識丁,。。但是在理財方麵,很有點辦法。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張九齡沒有同意。李林甫在唐玄宗麵前說:“像牛仙客這樣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選;張九齡是個書呆子,不識大體。”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張九齡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張九齡還是不同意。唐玄宗發火了,厲聲說:“難道什麼事都得由你做主嗎!”唐玄宗越來越覺得張九齡討厭,加上聽信了李林甫的誹謗,終於借個由頭撤了張九齡的職,讓李林甫當宰相。
李林甫一當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絕,不許大家在玄宗麵前提意見。有一次,他把諫官召集起來,公開宣布說:“現在皇上聖明,做臣下的隻要按皇上意旨辦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們沒看到立仗馬(一種在皇宮前作儀仗用的馬)嗎?它們吃的飼料相當於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馬要是叫了一聲,就被拉出去不用,後悔也來不及了。”有一個諫官不聽李林甫的話,上奏本給唐玄宗提建議。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職到外地去做縣令。大家知道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後誰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見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聲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強的,他就千方百計地把他們排擠掉。他要排擠一個人,表麵上不動聲色,笑臉相待,卻在背地裏暗箭傷人。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樓上隔著簾子眺望,兵部侍郎盧絢騎馬經過樓下。唐玄宗看到盧絢風度很好,隨口讚賞幾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這件事,就把盧絢降職為華州刺史。盧絢到任不久,又被誣說他身體不好,不稱職,再一次降了職。
有一個官員嚴挺之,被李林甫排擠在外地當刺史。後來,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說:“嚴挺之還在嗎?這個人很有才能,還可以用呢。”李林甫說:“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聽一下。”退了朝,李林甫連忙把嚴挺之的弟弟找來,說:“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見皇上嗎,我倒有一個辦法。”嚴挺之的弟弟見李林甫這樣關心他哥哥,當然很感激,連忙請教該怎麼辦。李林甫說:“隻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說他得了病,請求回京城來看病。”嚴挺之接到他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請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著奏章去見唐玄宗,說:“真太可惜,嚴挺之現在得了重病,不能幹大事了。”唐玄宗惋惜地歎了口氣,也就算了。
像嚴挺之這樣上當受騙的還真不少。但是,盡管李林甫裝扮得怎麼巧妙,他的陰謀詭計到底被人們識破。人們就說李林甫這個人是“嘴上像蜜甜,肚裏藏著劍”。
李林甫當了十九年宰相,一個個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鑽營拍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就在這個時期,唐朝的政治從興旺轉向衰敗,“開元之治”的繁榮景象消失,接著出現的就是“天寶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