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所長,也有所短。人的能力是多方麵的,你這方麵強,他另一方麵就會有本事。成功的人就在於尋找自己的長處,並充分發揮了它。如果你耿耿於自己的不足,去與別人的長處相比,那自然比不過他人,也就自然產生自卑,而這種自卑感的產生就是你以已之短比了他人之長,正如美國總統林肯所說:“沒有突出缺點的人,也就沒有突出的優點。”一個沒有明顯缺點的人,做事就會四平八穩,也就沒有個性色彩,自然也就不會有傑出的優點。
管理是一門平衡的藝術。誰不能寬容別人,也就不能管理別人和領導別人。在重視人際關係和人情麵子的中國,掌握這種平衡的藝術,尤為重要。
舉賢才就是要重用賢人。按照現代管理學的說法,賢人至少應該有兩個標準,第一是有能力,第二是有品德。無德無才、有德無才、有才無德,或者德勝於才、才勝於德,都不是最理想的人才類型。真正的人才應該做到“德才兼備”,一方麵能夠具有勝任一個職位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另一方麵能夠具有相當的職業操守,能忠於自己的公司和團隊,能給下屬和同事發揮表率作用。
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學者,傑出文學家、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二十四歲時,當上了推官(相當現在的審判官)。對每個案子都反複研究,認真推敲,特別是人命案,他更是反複核實,一絲不苟。歐陽修為官清正,一直保持著剛正不阿、公正辦案的作風。但這在當時的官場是站不住腳的。所以,歐陽修多次被貶。後來,他因疾惡如仇,勇於諍諫,被小人誣陷,而被擠出京城。歐陽修對母親說:“孩兒不孝,這次授人以柄,被趕出朝廷,連累母親又要跟兒受苦了。”歐陽母聽後,泰然一笑,對兒子說:“你這次仗義執言,做得很對。那些溜須拍馬、心術不正的貪官,還算是人嗎?為此,你遭貶謫,我不在乎。”母親的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歐陽修一生光明磊落,敢說敢為,受到後人的尊敬和愛戴。
一流的人才造就一流的公司,二流的人才造就二流的公司。管理者遇到公司管理問題時,不妨先看看自己的左右:我們到底擁有什麼樣的人才?
五、領導行為端正,員工就會效仿
《論語·顏淵第十:》季康子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日:“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子路第十三》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麼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在自己的行為上,關鍵在一個“正”字。在孔子的思想中,對身為管理者的人要求十分嚴格。管理者負有管理人的職責,所以,必須堅持正人先正己。隻要身居官職的人能夠正己,那麼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行為就會歸於正道;隻要管理者以身作則,員工的行為就會上行下效,把管理者的模範行為當成自己行為的準則。
取信於民,是管理者以身作則的第一個效應。
盡管管理者的工作方法各不相同,但必須樹立“走得正”的形象,才能做到眾望所歸。因此,作為管理者,隻有顧及眾人對自己品質的評價,才能更好地立權樹威,做到取信於民。
另外,管理者不但要“走得正”,還要“做得正”。現在有些管理者總對他的下屬這樣說:“照我說的做。”可他們不明白,這是下下之策。真正的上上之策應該是:“照我做的做。”把“照我說的做”改為“照我做的做”,正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則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