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企業要順應天理民心
《論語·八佾第三》王孫賈問日:“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日:“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一、管理企業要順應天理民心
《論語·八佾第三》王孫賈問日:“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日:“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把順應天理民意的思想運用到企業管理中,是企業管理實踐的必然結果。企業管理如果沒有民心的支持,管理目標的實現是不可想像的。當然,管理者可以用高壓的手段來實現管理意圖,但這樣的管理方式與員工自發的熱情相比,就有天壤之別了。
民心就是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誌的一種行為的方向。在孔子看來,民心就是天意。任何違背天理民心的行為,都會導致失敗。
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的戰略決策和管理目標都不應該違反廣大員工的共同願望,否則,怎麼會形成一個上下一心、共同奮鬥的局麵呢?事實上,有許多企業的管理者對民心的概念是模糊的,管理者並不知道民心產生的根源以及怎樣獲取民心,沒有對管理工作應順天理民心有足夠的認識。
管理者要管理好一個人,就必須對這個人有充分的了解,了解他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而管理一個大型的企業,管理者也要明白員工們的意向,這個意向應該是大多數人的想法,而不是少數幾個人的意見。這樣的管理決策才能順應民心,才能執行有力。
有一種觀點認為,民心應該由員工提出並反映給管理者;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有某一部分專家、一個群體完全可以代表員工的意願。在傳統的中國人的思路裏,更傾向於支持後一種觀點,也就是精英管理。這是指民心不需要讓老百姓表達,因為精英已經說出了老百姓的利益。精英管理有兩個特點:一是認為民心隻存在於某些群體中,二是民心可以由精英來代表。
在21世紀,這種思路發生了變化,認為老百姓存在許多意見,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老百姓的利益是不同的。所有老百姓本身就分成了不同的群體,存在不同的要求和需要,而不是統一的。管理者應該將他們的意誌收集在一起,要被聽到、重視到,進而考慮到決策中。
少數精英代替不了民心。因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所有決策的執行對象最後總是要落實在員工身上。如果大部分的員工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體現,那麼這個決策的執行就不會順利。這就充分說明了一個不容管理者忽視的問題,就是普通員工並不是沒有一點權利,他們有的就是執行權。員工對於執行,完全有權采取不同的態度,管理者是無法控製的。員工執行決策的時候,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可以執行決策的全部內容,也可以隻執行部分的內容。
幾乎所有的管理者都在與員工“爭奪”著這個權利。這個權利是由員工所處的地位決定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一種“天賦權利”的意義,也體現出民心即天理的不容忽視權威性。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管理者都曾經企圖控製民心,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獲得成功。民心在市場方麵的權威則表現得更明顯。買方市場決定賣方市場,也是民心的一種具體的體現。一個不得民心的管理者,一個不得民心的企業,很難贏得成功。
管理者要得到民心,就要贏得員工的信任,可以說,信任是民心之本。
子貢問孔子怎樣管理好一個國家。孔子回答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沒有糧食吃,也隻是暫時的困難,但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的管理不信任,甚至是絕望,那麼國家的存在,就沒有一點保證了。”孔子回答了子貢問政中所連續提出的三個問題,也可以說是管理學上的三個要訣。以孔子的觀點,現代管理者要治理好一個企業,也應當具備三個條件:1.員工的福利;2.企業的實力;3.員工對企業管理者的信任。
在孔子看來,這三者當中,“信”是最重要的。這體現了儒學的人學思想。隻有福利和實力,而員工對管理者不信任,這樣的企業也不能管理好。相反,如果員工對管理者有信心,那麼,員工就會和管理者一道,艱苦奮鬥,開辟自己和企業的新局麵。
管理完善的企業一定重視對人的態度和行為。要領在於體察民心的好惡,從而采取一係列措施來順民心之所好,去民心之所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