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順應天理民意的管理方式,與孔子同時代的管理學大師管仲也有精彩論述。他說:“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實施管理的要訣,在於順應百姓的意願。管理失敗的原因,就在於,管理和決策違反了百姓的意願。百姓不願意憂傷困苦,管理者就應該想盡辦法使他們快樂;百姓不願意貧乏和被人瞧不起,管理者就應該盡自己所能使他們富足,在人格上也獲得尊重;百姓害怕墮入危險的境地,管理者就應該使他們平安地生活;百姓有繁衍生息的願望,管理者就給他們安居樂業的環境。這些是管理者對於民心的最大的貢獻。
然而,很多企業管理者沒有認識到順應天理民心的道理,總想通過製定各種各樣的製度,來硬性地苛求員工,其結果就是失去民心,有違天理,最後,企業人心渙散,導致破產。如孔子所言,獲罪於天,管理者就連磕頭燒香的地方都沒有了。
二、以仁德為根據提高管理者素質
《論語·迷而第七》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說:“以道為誌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孔子又說:“作為一個管理者,不能把管理技能發揮出來,就是因為不善於學習。所以,管理者對於自己的各方麵的提高,要時時刻刻地補充,親近老師,充分信任老師所講的道理。這樣,就算是離開老師的輔導,也不會偏離正軌了。”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提高自己的素質,就是以仁、德為綱領,以六藝為基本,使管理者能夠得到全麵均衡的發展,其中包含仁德、能力以及修養三個方麵。
首先,高尚的品德是管理者必不可少的素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一個好的管理者,要求員工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要使企業有個良好的形象,首先管理者的品德必須高尚,要能廉潔奉公,率先垂範,用自己人格的力量帶動員工,爭取同事及員工的敬重。
三國時期,曹操在打敗袁紹以後,為了攻占荊州,向劉備的駐地新野縣進攻。劉備無法抗拒曹操的五十萬大軍的進攻,決定向襄陽撤退。為防止曹軍人城之後屠殺百姓,就貼出布告通知:凡是願意隨軍撤退的,就收拾簡單的行李,與軍隊一起向襄陽撤退。
結果,幾乎所有的新野的百姓都跟劉備走了。等到曹軍占領了新野城,得到的隻是一個空城。
劉備軍隊和逃難的百姓好不容易到達襄陽東門,卻由於原來占領荊州的劉表已經死去,他的小兒子劉琮在曹操還未到來便投降了,不允許進城。逃難的百姓望城而哭,一片淒涼。諸葛亮建議退向江陵。江陵是一軍事要地,城牆很高,可以據守,保護難民不被曹軍殺害。劉備接受了這個建議,又向江陵退去。這時,逃難的老百姓越來越多,許多人從曹軍占領的地方逃出,加入了撤退的行列。撤退的軍民已有十幾萬,大小車子數千輛。每日隻能走十餘裏。
曹軍離難民隻有三裏路了,形勢十分危急。眾將建議劉備率軍先到江陵,據城而戰,可拒曹軍。此時,已是傍晚,涼風透骨,劉備駐馬而望,眼見十幾萬百姓在黃昏中艱難走著,劉備不禁淚流滿麵,他激昂地宣布:“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現在老百姓擁護我,我怎麼可以在危難時丟棄他們。”新野一戰,劉備的妻子投井自盡,兒子阿鬥被趙雲拚死救出。從此,劉備仁德之君的美名,天下傳頌,為他今後建立蜀漢,奠定了人脈基礎。
其次,現代管理者不但應該有道德品質的人格魅力,還應該具備現代管理能力,包括:1.信息處理能力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一個基本特點是越來越多的人從事知識的生產和傳播,越來越多的人與信息打交道,與物質打交道的人則相對減少。處理信息的能力應成為人才的一個基本能力。
2.創新能力“人世”後經濟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企業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有大的占有率,產品開發需要不斷創新,企業經營管理也要不斷創新。各類人才都需要提高創新能力。
3.領導能力領導才能不是專業技能,不是學曆和文憑,而是學識修養、人生經驗、世故閱曆等多方麵綜合素質的反映,集中表現在識人、用人、容人的能力上。
4.適應能力一個成功的管理者能夠很快適應各種環境,使企業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