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麥當勞的每個員工都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首先,個有文憑的年輕人要當4~6個月的實習助理,做最基層的工作,如炸薯條、收款、烤牛排等,學會保持清潔和最佳服務的方法。第二個工作崗位則帶有實際負責的性質:二級助理。每天在規定的時間內負責餐廳工作,承擔一部分管理工作,如訂貨、計劃、排班、統計……在實踐中摸索經驗。晉升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適應快、能力強的人晉升的速度就會快。
鬆下公司則重點推行資格製和招聘製,大大增加了人事管理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提高了員工的競爭意識和組織活力。公司首先在內部提出某項需要公開招聘的職位,各類員工均可應聘,但必須提出自己的工作計劃、參加類似設計比賽的競爭活動,並接受相應的資格測驗。經過各項定量的考評之後,最終確定相應的人員。為了資格製和招聘製的實施,鬆下還改革了工資製度,工資總體上分為資格工資和能力工資,使人事考評公開化。
企業的活力來自於公平競爭,沒有競爭企業就不可能前進。競爭如果不是在公平的條件下進行,企業就不可能在競爭中獲得發展的動力。隻有公平,才能有良性的競爭。公平性是競爭的前提。不公平的競爭對企業、社會以及員工個人都是有害的。
九、企業是服務大眾的社會結構
《論語·雍也第六》子貢日:“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日:“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子貢有一次對老師孔子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這樣的人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自己成就了,也要幫助人家一同成就;要想自己過得好了,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以自己作比較,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方法,如果管理者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如果一個企業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仁義的企業。
企業的成功裏必然包含了在這個企業中所有人的成功,不但包含著管理者的成功,同時也包含著員工的成功。可以說,企業是通過眾多的小的成功,而達到整個企業大的成功。
企業成功與否,絕不能靠自吹自擂。成功必須獲得社會大眾的承認。企業要得到社會大眾的承認,則須通過提升社會大眾的福祉來實現,這樣才是企業最終的成功。相反,如果企業是以損害社會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單方麵獲得利潤的話,以孔子的“推己及人”觀點來看,這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企業。不能做到自立立人、達己達人、服務社會大眾的負責任的企業,最終隻能是被社會所不容,被大眾所拋棄。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對社會應承擔的責任或對社會應盡的義務,最終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共同的可持續發展。
具體表現為,企業在進行管理決策時,除了要考慮投資人的利益或企業本身的利益之外,還應適當考慮與企業行為有密切關係的其他利益群體及社會的利益;除了要考慮決策對自身是否有利外,還應考慮對他人是否有不利的影響,如要考慮到是否會造成公害、環境汙染、浪費資源,等等。
應該承認,在現階段,中國企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急功近利的曆史階段。如何擺正企業與社會的關係?如何發揮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到底應該肩負起哪些社會責任?中國的管理者們對這些問題也處在一個沒有自覺的階段。
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企業在照章納稅之後,就算完成了企業對社會的責任,就沒有必要再去承攬其他社會義務。他們認為企業如果負有太多的社會責任和道義,這類企業肯定長不大,成不了大氣候,並進一步認為,東方文明難以產生大企業的原因,就在於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便會被社會責任所壓垮。
還有人認為,企業首先要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負責,然後才能考慮到社會。事實並非如此……企業的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服務於社會大眾,任何發展階段,都不能以犧牲社會大眾的利益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