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仁者愛人(3)(2 / 3)

現代企業管理如同古代帶兵打仗。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任何團隊都一個有感情的群體,對於企業員工投入真情實意,是管理者調動員工積極性的一種重要方式。管理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生活在溫馨友愛的集體環境裏,由於相互之間尊重、理解和容忍,使人產生愉悅、興奮和上進的心情,工作熱情和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反之,其工作熱情將大打折扣。企業管理者隻有爭取到人心,才能穩住人才。對待人才的態度、方法不同,造成企業興衰的例子不勝枚舉。重視“情感投資”,已經成為許多成功企業家的製勝法寶。事實證明,管理者與員工同心同德,能夠減少企業員工的流動,降低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從而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西方管理學大師德魯克也認為:人才是企業中最昂貴的資源,而且也是折舊最快、最需要經常補充的一種資源。建立一支管理隊伍需要多年的時間和極大的投入,但徹底搞垮它可能不用費多大勁兒。

管理者要想得到員工的充分信賴和承認,必須同員工建立良好的人脈關係。人脈,或者說人際關係,這是一門人生的大學問。人脈關係可以說是管理上的利刃,是管理成功的秘密武器。

管理者有了人脈的支持,才會有改變劣勢的可能。

一次,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裏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麼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住,即使是九夷,也不會閉塞落後。”中國古代,中原地區的人把居住在東麵的人們稱為夷人,認為此地閉塞落後,當地人也愚昧不開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問題時說,隻要有君子去這些地方住,傳播文化知識,開化人們的愚蒙,那麼這些地方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人和環境的關係,可以說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人依賴環境而生、存,環境被人所改造。環境是被動的,而人是主動的,一個地方的好與壞,落後與發達,閉塞與開明,其決定因素就是人。如果居住和生活在這裏的人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一個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有文明的人,那麼,在荒野的環境,也會被君子所改造。孔子搬到九夷這樣蠻荒的地方,就會改變這個地方為一個文明的國土。

人也是決定企業管理成敗的重要因素。鋼鐵大王卡耐基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把我現有的企業設施全部摧毀殆盡,隻要讓我帶走我的部下和員工,不用五年的時間,我就能重新建立起一個新的鋼鐵王國。

劉邦47歲起兵反秦,55歲稱帝,由布衣出身,而至帝王之尊,開創中國曆史上輝煌的“大漢盛世”。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劉邦長期堅持以人為本的方針。正是他的人脈網絡,改變了他與項羽對峙中處於劣勢的現實。

劉邦起用“漢初三傑”,被稱為曆史上善用人才的典範。蕭何辦事能力和責任心強,被用來“鎮國家,扶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張良熟讀兵書,善謀略,用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韓信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用其“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這充分說明劉邦慧眼識人才,能知人善任。

在人際交往和保持良好的人脈關係方麵,孔子十分讚賞齊國大夫晏嬰,認為他與人為善,能夠獲得別人對他的尊敬,能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孔子說:“晏平仲善於與人交朋友,相識久了,別人仍然尊敬他。”孔子一方麵是對晏嬰的稱讚,另一方麵則是希望他的學生向晏嬰學習,做到“善與人交”,互敬互愛,成為有人脈的管理者。

建立良好的人脈關係,不但需要慧眼識人,以情感人,還需要一定的技巧。宋太宗雖然貴為天子,可他在人際交往方麵的技巧就很高明。

據《宋史》記載,某日退朝以後,太宗在北陪園與兩個重臣一起喝酒,邊喝邊聊。兩臣喝醉了,競在皇帝麵前相互比起功勞來。他們越比越來勁,幹脆鬥起嘴來,完全忘了在皇帝麵前應有的君臣禮節。侍衛在旁看著實在不像話,便奏請宋太宗,要將這兩人抓起來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沒有同意,隻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別把他倆送回了家。第二天上午,兩臣都從沉醉中醒來,想起昨天的事,惶恐萬分,連忙進宮請罪。宋太宗看著他們戰戰兢兢的樣子,便輕描淡寫地說:“昨天我也喝醉了,記不起這件事了。”兩個大臣知道這是皇上不計較個人的威儀,而保全了兩位重臣的麵子,都感動得五體投地,發誓要永遠效忠皇上。宋太宗這種維護大局,寬宏待人的雅量,不但得到臣子的尊敬,而且贏得了下級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