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由於社會的動蕩,各集團和個人的關係開始混亂,臣弑君、子弑父的現象已屬常見。對此,孔子提出“和”的學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至於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雖然孔子強調在實施管理的時候“以和為貴”,同時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規範人們的行為,可見孔子提倡的和並不是無原則的調和。
在管理中,“和”是團隊建設的根本要素,就是團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工作,協調工作和配合工作,說明了在團隊中人與人關係的應該通過“禮”的行為實現有原則的和睦相處。
企業要講和諧,但不是為和諧而和諧,要在遵管理目標所規定的規章製度的前提下,保持相互之間的協調和配合。隻有如此,才能避免內耗給企業管理帶來的障礙。企業如果缺少這樣的“和”,人與人之間互相猜忌,工作中互相刁難,這樣的企業怎麼能實現有效的管理呢?為了維護這種“以和為貴”的思想,從古代到今天的管理者們都做出過不懈的努力。當前,政府也把建立和諧社會作為一個重大的戰略目標。為了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麵,離不開各級管理者寬宏大度的品德和共同努力。
關於何為大局,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楚王請了很多臣子們來喝酒吃飯,席間歌舞曼妙,美酒佳肴,燭光搖曳。同時,楚王還命令兩位他最寵愛的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各位敬酒。
忽然一陣狂風刮來,吹滅了所有的蠟燭,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員乘機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帶,匆匆回到座位上,並在楚王耳邊悄聲說:“剛才有人乘機調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你趕快叫人點起蠟燭來,看誰沒有帽帶,就知道是誰了。”楚王聽了,連忙命令手下先不要點燃蠟燭,卻大聲向各位臣子說:“我今天晚上,一定要與各位一醉方休,來,大家都把帽子脫了痛快飲一場。”眾人都沒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誰的帽帶斷了。後來楚王攻打鄭國,有一健將獨自率領幾百人,為三軍開路,斬將過關,直通鄭國的首都,而此人就是當年調戲許姬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於他,而發誓畢生效忠於楚王。
一個小小的變故,而使楚王獲得一個效死的部下。試想,如果當時楚王因個人的意氣處罰了這個官員,楚王的氣雖然消了,但楚王的隊伍裏,卻失去了和諧的氣氛。
在企業管理中做到“和”,不但需要博大的胸懷,也需要過人的智慧。據《明史》記載,有一次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提督江彬隨行護駕。但是,江彬素有謀反之心,他率領的將士,都是西北地區的壯漢,身材魁偉,虎背熊腰,力大如牛。
兵部尚書喬宇看出他圖謀不軌。喬宇想,如果以皇帝的名義,派兵去殺伐江彬,未免又是一件興師動眾的事,而且勞民傷財,更為嚴重的是,這將破壞朝廷中安定團結的氣氛。那麼,怎樣才能既降伏自視甚高的江彬,又能保持大局的穩定呢?於是,喬宇從江南挑選了一百多個矮小精悍的武林高手隨行,並且和江彬相約,讓這批江南拳師與西北籍壯漢比武。江彬從京都南下,原本驕橫跋扈,不可一世。但因手下與江南拳師較量,屢戰屢敗,氣焰頓時消減,樣子十分沮喪。江彬認識到自己的要當皇帝的想法簡直就是不自量力,於是放棄了蓄謀篡位的企圖。喬宇用“以柔克剛”的策略,維護了和睦穩定的局麵。
人際溝通也是實現“和”的管理思想的重要手段。如果一個企業因缺乏溝通,而缺少相互理解,那麼企業的協作也就不能實現。
有些管理者往往宣布完他設計的計劃和工作方法後,就簡單臆斷員工能領會並遵從。他們認為員工一定會心領神會,不需要再做什麼就可以確保下屬的理解。事實上,員工需要有時間去理解、體會、熟悉新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如果管理者不花時間去做解釋工作以確保其下屬領會思維和行動要義,下屬可能永遠也不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執行上就可能會出現偏差,整個管理工作就可能陷入窘境。無論作為企業中的員工還是管理者,都要明確企業管理的任務和目標,使員工更有協同工作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