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有子深有體會地說:“如果一個人在家裏能夠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在企業內部不服從於管理的,喜好和上司頂牛的,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一個能自覺地服從管理的員工,就不會給企業帶來重大的損失和麻煩。這樣,管理者就能專心致力於企業發展的工作,企業發展得到長足的進步,做人的原則也就更不會動搖了。這就是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孝悌的精神力量,這也是仁的根本啊!”有子從一個人對待家庭的“孝悌”的思想,推而廣之,認為“孝悌”思想對於維護良好秩序具有的重要作用。
對於如何解決人和企業的秩序問題的係統的管理方法,西方的管理學大師和中國的企業管理者們,都做了有益的探索,西方的管理哲學和理念,始終不能有效地解決中國企業管理所麵臨的人和人、人和事種種關係問題。因為,西方的學者對於人的基本看法同中國儒學對人的看法,大相徑庭,如果忽視東西方哲學觀點的根本差別,就不可能很好地把西方的管理思想融合到中國的儒家文化中來。
所謂“孝”是對上的孝順和尊敬,而“悌”是說人與人之間較為平等的兄弟般的關係。首先要從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開始。“孝,善事奉父母者”;“敬愛兄長之謂悌”。“孝悌”是塑造人性,建立中國式人性管理模式的開始。
孔子的孝悌思想給了現代管理者提供一個有效的途徑。因為,孝悌思想,並不是空洞的理論和教條,世上誰人無父母?誰人無子女?人們依據什麼來處理家庭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正是“孝悌”。
事實上,企業也是一個大家庭,恪盡職守,愛崗敬業,對上司尊敬,對下屬愛護,嚴格遵守企業管理的製度,主動去維護企業的運營秩序,正是孝悌思想在企業管理中的延伸運用。
“孝悌”的思想無論是對家庭,對企業,還是對自身都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它是自我修煉的基礎,也是用來“立身”的基礎。如果一個人牢固地建立了“孝悌”的思想,在現代企業中的工作就有了一個非常明確的行為規範和道德規範,這種規範往往高於企業所製定的製度。具有孝悌思想的員工,呈現出一種主動,熱情,積極,自發的良好的工作狀態,他們的行為和道德準則往往能超越公司的製度的一般要求,而達到一種人格的完善。製度隻是最低的道德標準,而道德則比製度在執行上會更為完美。
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曆代統治者,很多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以孝悌來穩定天下,來平天下。這就是所謂“修身、齊家、平天下”思想來源。
要使秩序的觀念在人們的心目中生根發芽,“孝悌”思想便是建立遵守秩序觀念的土壤。“孝悌”思想可以通過員工的“孝悌”行為中的體驗得到加深理解,並通過大力提倡和表彰孝順父母和尊重師長的行為,認同“孝悌”的觀念。
“孝悌”思想通過員工在自己家中得孝行,進而擴展到以廠為家、以公司為家的價值觀念,使員工自覺奉獻,員工之間的關係以父子、兄弟般的關係相處。這樣的企業充滿一種和諧的秩序,管理也將變得更加人性化,企業也變得更有秩序。
國家的秩序建立在社會的基礎上,社會的秩序建立在各個企業、社團等單位的基礎上,企業、社團的秩序建立在個人的基礎上,個人的秩序建立在個人的家庭道德基礎上。這個道德的基礎就是孔子所標榜的孝悌的思想。如果人人都在最小的社會單元家庭中實現孝悌的思想,那麼企業的繁榮、國家的興旺就不會遙遠。
四、“和”——企業管理的要素
《論語·掌而第一》有子日:“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一天,學生有子和老師孔子談到了關於禮的應用,有子對孔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可行的。”孔子非常讚賞有子的觀點。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如果一個管理者能夠不讓喜怒哀樂的情緒爆發出來,而能夠保持一種克製,這就是“中”,即使是發泄出來也不忘記克製,才可以稱之為“和”。從管理的角度,“和”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諒解與克製,為人處世以“禮”為準則,從而達到企業的人事和組織的協調,是企業團隊建設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