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仁者愛人(2)(1 / 3)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是說,自己所希望的,所欲求的,所要達到的某個目標,也要讓別人去追求和實現。

3.規矩之道。所謂“規矩之道”,就是經常保持推己以度他人他物,一個有道德人,應該嚴於律己。管理者應該先具備美德,然後才要求別人也具備;自己沒有惡習,然後才能批評別人。

管理者應該做到將心比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就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某些不必要的矛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可以變得更加和諧而易於管理了。

與孔子一道並稱“孔孟”的孟子,有一次和他的弟子們在一起討論如何在戰爭中獲勝。其中一個弟子說:“依我看,要想打勝仗,必須得順應天時,即抓住有利的季節和天氣,否則很難取勝。”另一個弟子馬上反駁說:“我看你說的天時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利的地形。有了高牆深池,並憑借山川險阻,這樣才會攻必克守必固。”說完,他洋洋得意地看了看孟子,心想夫子肯定認為我的說法高明。

孟子聽了他們的話,用手敲著大腿,慢慢說道:“你們倆隻看到打勝仗的一個次要因素,而沒有抓住關鍵問題。從戰爭全局來看,抓住天時,不如占據有利地形;地形有利,不如全軍將士上下同心。這個道理很簡單。打個比方,有一座地形有利的城池,在圍攻過程中,一定會出現許多合適的戰機,但終於沒能攻克,這就是天時不如地利;還有一座城池,地理形勢險要,城牆高且堅固,糧草充足,但軍心渙散,一聽到敵人來進攻,都棄城不戰而逃,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社會生態和平衡的核心是人際和諧。“仁愛”之心、“忠恕”之道是人際和諧的倫理學基礎。人皆有自尊心,尊重他人,他人也就會尊重你。“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隻有互敬互愛,才能達到人際關係的和諧。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人和”,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人和”,企業與社會的“人和”。

三、“孝悌”維護企業秩序之準繩

《論語·掌而第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有人做過實驗,給一群小孩子每人一顆糖果,把他們分成兩個小組,給每個小組一個大口小頸大肚的瓶子,讓小孩子將各自手中的糖果放進去,看哪一個小組放得快一些。

實驗中,一個小組的小孩蜂擁而上,把各自手中的糖果都一起倒入瓶口,結果是糖果都被卡在瓶頸,進不去瓶肚。另一個小組的小孩,很有秩序地一個一個來,結果糖果很快就進到瓶肚。這個實驗印證了孔子所言“欲速則不達”。秩序可以促進效率。

在人們乘坐的交通工具中,飛機的速度最為快捷,而飛機在何時起飛,在什麼航道上飛行,並在何時飛多高,何時到達目的地等都有它固有的秩序。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的速度也不慢,也是因為它們都有固定的且行之有效的秩序。而在普通的公路上,即是你擁有最高級的轎車也跑不快,就是因為普通公路上的秩序不好。

人們選擇乘地鐵都希望能夠快速直達目的地,但擁擠混亂,不講秩序的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乘客須站在黃色警戒線外等候,列車進站後先下後上,是最基本的乘車規則。但是,規則有了,可是就是有人不遵守,一擁而上的架勢,上不去下不來的尷尬,讓人們困惑和無奈。

如果把人們地鐵中的行為,看作是企業員工的行為,那麼就不難看出,僅僅靠規章製度來約束人的行為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不能在員工心中建立秩序的觀念,規章製度就不會得到有效的執行,企業管理也會因秩序環亂而一團糟。如果企業中每個員工、每個部門都隻顧自己方便,按自己的意願個行其道,自行其是,那企業就真會成為一個爛攤子。

企業管理秩序,指一個企業在進行管理時有條理,不混亂的狀態。實現企業有秩序的運作是企業管理的根本目的,企業管理是實現企業秩序的手段和方法。為了實現企業生產經營有秩序的目的,管理者們挖空心思,想盡辦法。但是,在工作實踐中,仍然是一個十分棘手的難題。他們製定出各種規章製度,企圖用“嚴刑峻法”的方式,管理企業,管理人。但結果往往是“法愈熾,盜愈猖”。

孔子為了維護管理秩序,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人如果都具備“孝悌”的思想,無論是國家還是集團的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悌”為前提,“孝悌”以盡忠為目的。管理者如果把“孝悌”的思想根植企業員工思想中,員工就會自覺遵守規章製度,服從管理,提高執行力,這樣就可以維護企業內的管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