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法家相反,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管理者應該關心和愛護人,被管理者就能給予自覺的回報。人為企業工作,企業為.人服務,更重要的是,企業和員工都應該服務於社會大眾,這是更高層次上的“仁”。
由於曆史的原因,儒家思想的誕生地的中國,在運用仁愛思想管理上,甚至落後於日本、韓國這些受到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
日本企業家十分重視用儒家的“仁愛”思想培養管理幹部。日本鬆下電器商業學院把中國的儒家哲學與現代管理熔為一爐,對學員進行嚴格的教育。學院的綱領是:嚴守產業本分,以期改善和提高社會生活,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學院遵守的信條是:和親合作,全員至誠,一致團結,服務社會。
他們把“仁愛”思想落實到實際的工作中,樹立全心全意為大眾服務的企業理想。鬆下認為:一個企業隻有樹立了這樣的企業理想,才能真正興旺發達。凡是為社會大眾服務為宗旨的企業,他們必定要在產品質量上下工夫,在銷售服務和售後服務上下工夫。這樣的企業必定能實現較好的經濟效益。這是對孔子的“仁愛”的思想在現代企業管理上的發揚和光大,是“仁愛”思想運用到企業管理中的最高的境界。
韓國也是一個十分重視儒家思想的國家,他們把孔子的思想運用在企業管理中實際運用的時間,甚至比中國還要早,並且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他們十分重視企業中人的道德的作用。
韓國高麗大學校長洪一道先生指出:道德性是優秀企業文化的絕對標準,立足於道德性樹立企業文化,是成為世界第一流企業的首要條件。因此,樹立企業道德是比開發尖端技術和改善企業體製更重要的事情。他還認為:現在的企業中,極端的個人主義,造成的企業上下左右之間的隔閡日益加深。人們生活在沒有道德基礎的物質豐富的假象之中。
這種情況,似乎在早期的西方社會中各家常見,在美國人眼裏,企業是“一堆資本”;他們首先看見的是“物”而不是“人”。
因此,美國人以製度為先導,任何人都要服從和遵守製度,用完善的製度來管理人約束人。在美國式的管理下,人幾乎成為製度的機器,大機器生產的外延,人成為機器的延伸物。在美國式管理者的眼裏,人就是一家高智商的機器,甚至有時還不如一個數控機床來得精確。這種思想代表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基本出發點。
而孔子的“仁愛”思想主張管理應該“以人為本”,因為企業的發展靠的是人的作用,靠人所發揮出來的協作精神,企業的利潤不是目的而隻是一種結果,員工應該成為企業的主人。管理者應以“仁愛”之心對待自己的下屬和員工。同樣,員工也應該以“仁愛”之心對待自己的工作。這樣,企業才能產生出內在的凝聚力。
對人的管理,關係到企業管理的成敗。在企業和員工之間建立一種同甘苦、共命運的情感,這不僅是企業管理所必需的,也是人類情感所必需的。
孔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把“仁愛”的道德性通過“忠恕之道”來實現,以“忠恕之道”的方法,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達到人際關係的和諧,從而實現一個組織、一個集團、一個企業的有序化管理。
二、“仁”的管理中心就是“人”
《倫語·顏淵第十二》樊遲問仁。
子日:“愛人。”問知。
子日:“知人。”樊遲未達。
子日:“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日'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g60 y60),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論語·先進第十一》季路問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樊遲是一個不十分聰明的學生,孔子總感覺他有些笨笨的,但是,他卻很好學,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一天,樊遲一臉迷惑地問孔子:“老師,雖然您講過多次,我還是不知道什麼是仁。”孔子隻好用最簡單的方式說:“愛人。”樊遲又問什麼是智慧,孔子說:“了解人。”話說到此,樊遲還有些不明白。孔子不愧為誨人不倦的至聖先師,他繼續解釋道:“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樊遲仍然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