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讀《康熙王朝》中的權力製衡主題(1 / 2)

解讀《康熙王朝》中的權力製衡主題

電視研究

作者:張奇

【作者簡介】

電視劇《康熙王朝》劇照

陳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是曆史電視劇較為經典的一個,其係統勾畫了康熙一生中所經曆的幾個重大事件——除鼇拜、撤三藩、收複台灣、征服準葛爾等。這些曆史事件建構了康熙“千古一帝”的曆史美名,但是完成這些大事的前提是政權的穩定性並為之提供堅強的物資準備,而這其中用人成為最為關鍵的因素。貫穿《康熙王朝》始終的是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用人術,這就是通過相互牽製的平衡術達到王朝的穩定和延續。本文從權力製衡的角度解讀《康熙王朝》這部曆史題材的電視劇。

一、權力製衡的經典含義

立憲主義指國家的強製性權力受到製約的概念。(《控製國家》,斯科特·戈登著,應奇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3頁)因為權力占有者必然會受到權力的腐蝕。正是基於此,美國的建國之父們,沒有將美國的政治體製建構在美國人民善良正直上。他們十分清楚地指出,如果共和政體的設計以人的善良正直為基礎,結果將是致命的。《聯邦黨人文集》作者之一的漢密爾頓認為,“縱觀人類行為的曆史經驗,實難保證常有道德品質高尚的個人,可以將國家與世界各國交往的如此微妙重大的職責委之於如合眾國總統這樣經選民授權的行政首腦單獨掌握”。概言之,因為權力具有強迫他人服從的力量,因此任何人手中的權力如果沒有製約都將成為腐敗的工具。

那麼如何對權力進行製約呢?實際上總統、議員的選舉是基於人民主權原則對國家權力的製約,但是這種製約具有終局性、間隔時間長等特點,不利於對國家權力的隨時監督和製約。因此美國的製憲者們設計了他們認為最為合理的政治體製,“防止把某些權力逐漸集中於某一部門的最可靠辦法,就是給予各部門的主管人抵製其他部門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個人的主動。……野心必須用野心來對抗……用這種方法來控製政府的弊病,可能是對人性的一種恥辱。但是政府本身若不是對人性的最大恥辱,又是什麼呢?人如果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統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或內在的控製了。”(《聯邦黨人文集》,漢密爾頓等,程逢如.在漢.舒遜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264頁)這些成為美國憲法中政治體製的理論來源。美國是世界上三權分立最嚴格的國家,美國憲法前三條分別規定,立法權屬於國會,行政權屬於總統,司法權屬於國會建立的法院,但是這三個權力之間不是絕緣的關係,而是互相滲透、互相製約的。如國會的財政撥款成為總統領導的行政機構存在的前提,總統負責實施國會製定的法律,但是總統也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法律;司法權可以確定國會通過的法律違憲無效,也可以宣稱行政機構的行政行為無效,總統和國會(參議院)共同控製法院的組成人員……。這些均構成了美國的權力分立和製衡。

二、《康熙王朝》中的權力製衡

相對於西方國家法律化的權力製衡實踐,中國古代社會的權力製衡呈現出自己的特點。

1.曆史場景

第一副場景:孝莊為了給幼小的康熙選擇師傅,而征求四位輔政大臣時,四大臣分別說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這時,細心的康熙母親對孝莊說,這四個人不是一條心,而孝莊卻說,正是由於這四個人不是一條心所以才能控製他們。這種利用他們各自的利益取向不同,從而造成各自牽製,達到為統治者所用的思想貫穿整部電視劇的始終。

第二副場景:康熙中後期,索額圖和明珠兩黨的鬥爭日益激烈。最明顯的體現在督撫的任命上,當同是大學士的李光地無法在索明兩派妥處時,其將矛盾踢給了最高統治者——康熙,而康熙卻隻能犧牲李光地,將其打入大牢,後來將其押入西征大軍。後來李光地終於如願以償地將明珠參倒,索額圖也因為謀殺皇帝而被拿下,但是很快,李光地也被發配到台灣當了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