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麥茨電影符號學理論的讀解(2 / 2)

8.普通片段。同是意指非連續性事實的組合段,散漫片段與單一片段的區別在於所意指的不是單一的事件的過程,而通常是發生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裏的不同的事件過程。因此其影像的跳越也更自由,具有更大的散亂與無序性。它常常跳過了一些創作者認為無甚價值的事件過程,又常常出現一些與情節無直接關係的其它影像因素。

從上表和上述的段落語意中可以看到麥茨的八大組合段理論隻涉及和研究了電影文本的視覺部分,而忽略了聲音在影片中的運用,然而八大組合段理論是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僅有的一個基本可行的合理切分模式,該理論是麥茨在19世紀60年代為電影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八大組合段的特點表現在三個方麵:首先麥茨的語言係統是從語意出發的,這樣使得語言具有了層層遞進的關係,形成了麥茨所謂為的“深層結構”,但是並沒有考慮語言本身所固有的特點,因此有許多重複,比如括入組合段和描述組合段,場景和單一片段等,語意上略有重複;其次,麥茨主要關注的電影敘事手段中的非順序化的表現,他認為在時間上順序表現的語言隻提供信息,不呈現意義;非順序化的語言才有可能表現創作者的意圖;第三,麥茨在順序時間下討論非順序的敘事發生怎樣的變化,麥茨對此進行了簡略的解釋:他認為故事的本身是有序的,而作為故事的表現形式不必拘泥於時間的有序性。

二、20世紀70年代的第二符號學

20世紀70年代後期,麥茨的電影理論研究工作發生了轉變,在強調文本“文本分析”的意義(即複雜的符碼和信息的綜合分析)的同時,把精神分析和符號學結合起來,對電影畫麵結構與心理結構進行類比,企圖建立多層麵、開放式的體係,即“第二符號學”或被稱為“新符號學”,從研究表述結果的符號學到研究表述過程的符號學,從對符號學本身的研究到對符號學產生過程的研究。這一時期,麥茨突出了對電影語言的新觀點。

在麥茨的新的語言係統中,提出了組合、聚合、換喻、隱喻、相似、臨近六個概念。麥茨分別對這六個概念做了解釋。首先,他更加專注於語言的形式,提出了電影語言具有“相似”和“鄰近”這兩種基本的功能;其次,對於電影鏡頭的排列也放棄了過去八種組合段的繁雜羅列,而采用簡單的“聚合”與“組合”的區分;第三,在係統中引入了修辭的概念,提出“隱喻”和“換喻”兩個概念。

麥茨對電影語言係統的思考相對八大組合段更為深刻。麥茨提出這六個概念,豐富了自己的電影語言學,可以看出,麥茨也想盡力完善自己的電影語言係統。而這六個概念的提出,在電影批評中也得到了實際的運用。

結語

麥茨的電影語言學是首次創建電影語言係統的嚐試。因為是首次,因此這個電影語言體係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他的“八大組合理論”隻有關於畫麵的分切,而忽視了聲音作為重要的部分在影片中的重要作用;麥茨將比喻作為了電影語言符碼的最基本的功能,並以之替代了全部的對於修辭的研究。雖然麥茨的電影語言學有些缺陷,並沒有建立一個完備的電影語言係統,但我們不能忽略麥茨為電影語言理論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即便是現在很多理論也都是在麥茨的理論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或者是更加完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