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遊走於類型邊緣的愛情片(1 / 2)

遊走於類型邊緣的愛情片

外國電影評論

作者:張陸

【作者簡介】

電影《日出之前》海報

理查德·林克萊特是當代著名的美國獨立電影導演,其主要代表作品有《都市浪人》、《半夢半醒人生》和《搖滾校園》等。他的創作風格獨特,時間、劇情和台詞等均帶有強烈的個人後現代特色,且創作題材十分廣泛,“理查德·林克萊特的《都市浪人》(1991)不但詮釋了獨立電影的審美風格,更定義了一種新的次文化。此後他既拍攝商業片,也製作了《半夢半醒人生》(2001)這樣的實驗影片。”(《電影通史》,[英]菲利普·肯普著,王揚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版,456頁)

雖然理查德·林克萊特已年過50,擁有不少代表作品,但研究他作品的文章卻並不多見。“愛情三部曲”是指理查德·林克萊特導演的由伊森·霍克和朱莉·德爾佩主演的《日出之前》(1995),《日落之前》(2005)以及《愛在午夜降臨前》(2013)。三部影片均發生在24小時之內,整個係列跨越了18年,成為了中國觀眾對理查德·林克萊特最熟悉的作品。

這三部電影敘事風格獨特,在強烈的個人印記下又能夠被觀眾認可,可以算是理查德·林克萊特十分的商業作品。然而導演在影片的敘述過程中卻並不拘泥於愛情類型片的基本模式,舉重若輕的將一些陳規打破。

“愛情三部曲”與傳統類型片的異同之處

一、角色設定的模糊性

“瘋癲喜劇”作為最早期愛情片的雛形,從根本上奠定了愛情片的基本模式,“每部影片不僅使用了建立在性別和階級差異基礎上的衝突,還是用了建立在同樣的代際衝突的基礎上的衝突。”(《好萊塢類型電影》,[美]托馬斯·沙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161頁)《一夜風流》、《羅馬假日》和《泰坦尼克號》等現代作品中,女性作為高不可攀的上層階級與毫無交際可能的代表了下層階級的男性的浪漫愛情;《風月俏佳人》中典型的“灰姑娘”模式;《廊橋遺夢》中婚姻與道德的束縛;《剪刀手愛德華》中種族的差異,幾乎每一部我們熟知的愛情類型片中都設有在故事發展前就依然存在的愛情障礙,也正是這些矛盾與障礙帶領著觀眾感受著劇情中男女主角的愛情悲喜,讓人不禁潸然淚下或由衷歡喜。

在理查德·林克萊特的“愛情三部曲”中,在每一部短暫的24小時裏,從一開始的相遇到再次相逢,直至最後的婚姻片段,影片始終沒有十分清晰交代男女主角的身份背景,也就無從造就愛情片傳統意義上的階級對立乃至價值觀差異。隨著故事不斷的向前發展,我們在主角們的對話過程中不斷對他們的性格有了了解,矛盾的影子也才逐現端倪。影片中的主要矛盾僅剩男女間永恒的性別對立以及逐漸加強的社會責任。我們看到的塞林是一個獨立的法國女性,傑西是一個浪漫的美國男性,推動影片發展的不是敘事上製造的矛盾,也不是兩個人的地域和文化差異,而是完美男女主人公之間必然的性別吸引,也就是愛情。擺脫了傳統的所謂“灰姑娘”模式,缺少了需要主角們努力克服的阻礙,影片節奏變得散漫而輕快。

二、社會意義的承載

愛情片作為一種全球類型的商業片,很少真正承載社會意義,大部分的階級設定與社會背景設置隻是為了增加戀愛阻礙的難度,為了商業票房而“腳踏兩隻船”,在男女主角的愛情結合下,真正的現實矛盾往往被擱置一邊。

“愛情三部曲”在18年的愛情跨越中,影片中所涉及到的社會議題逐漸加深。兩位由沉浸於浪漫愛情的學生,逐步成長為肩負社會責任的知識青年,到最後轉變為建立現代傳統家庭的中堅力量。“故事的主角與觀眾都成長了,對愛情婚姻的認識也更深入更現實。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也沒有打算再延續《日出之前》充滿夢想與期望的童話意境,而是把表現的重點轉移到了成年人對愛情與生命的深刻反省。”(王新舒:《與的收尾藝術》,載《電影文學》2013年14期,62頁)

如果說《日出之前》與《日落之前》還能帶給觀眾較強烈的類型片觀影快感,那麼這種滿足感在第三部《愛在午夜降臨前》中就變得十分微弱,反而是影片中塞林與傑西所討論的關於女權主義與家庭的問題將我們不斷的拉到現實社會中,隨著影片一同思考。

對於傳統愛情片來說,兩人經過重重考驗,最後終將以婚姻的方式為愛情畫上一個完美的句點,即所謂的“王子與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婚姻在愛情片中的儀式性可見一斑。然而在《愛在午夜降臨前》中,故事的開端便是塞林與傑西早已在一起8年,並育有兩個可愛的女兒,一切的故事起點從婚後開始,打碎了觀眾本身抱持著對他們未來幸福生活的美好幻想。“作為商業電影類型之一的愛情片,傳統美國社會的宗教倫理若隱若現,婚外戀的展現更是慎而又慎。”(《類型電影教程》,郝建著,複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48)在“愛情三部曲”中,傑西曾已婚並育有一子的設定很明顯違反了這個規則,雖然在《日落之前》中並沒有將此作為矛盾點來鋪展陳述,但隨著影片人物的成長,這個矛盾點在第三部影片中終於爆發,他們不再僅是關心愛情的青年,而是肩負責任的父母與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