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論視角下對電影《赤壁》的字幕翻譯研究
中國電影評論
作者:王明月
【作者簡介】
電影《赤壁》劇照
電影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文化交流方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凸顯其作用。每年有大量的國外影片進入中國市場,同時,中國本土的影片也受到國際電影界的廣泛關注,中國電影也逐漸走進國外觀眾的視野。翻譯目的論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德國興起,其出現為翻譯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影視翻譯近年來備受關注,成為翻譯園地中越來越重要的領域。吳宇森導演的《赤壁》講述了蜀國和吳國與東漢宰相曹操抗衡的曆史故事。影片深刻刻畫了雙方戰術的比拚,並以其氣勢宏大的戰爭場麵,精彩的武打場麵以及強大的明星陣容,創造了超過兩億的票房收入。影片不僅向世界介紹了中國曆史,也搭建了中外交流的平台,然而,能夠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其英文字幕的翻譯功不可沒。《赤壁》的英文字幕通俗易懂,簡潔流暢,其譯者沒有拘泥於一種譯法,而是在時間和空間等方麵的局限下,采用了直譯、歸化、縮減等多種翻譯策略。本文首先介紹字幕本身的特點及其文本類型,接著分析用目的論指導字幕翻譯的可行性,並以《赤壁》英文字幕為例,對其譯者采用的翻譯策略進行舉例分析。
一、字幕的特點及其文本類型
1.字幕的特點
字幕通常分為語內字幕和語際字幕兩種。本文所研究的是語際字幕的翻譯。語際字幕指的是在保留影視原聲的情況下,將原語譯為目的語疊印在銀幕下方的文字。(陳丹:《從目的論角度談字幕翻譯》,載《考試周刊》2007年42期,42-47頁)目的語觀眾需借助字幕來理解影片的劇情,因此在翻譯字幕時要考慮目的語和原語中曆史、宗教、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差異。同時,字幕翻譯還是符際翻譯,在翻譯時存在以下轉變:(1)語碼轉變:從口語轉變為書麵語;(2)信道轉變:從聽覺係統轉變為視覺係統;(3)信號形式轉變:從聲音轉變文字。這些轉變使字幕的翻譯受到了限製,突出表現為空間和時間方麵的限製。因為字幕在銀幕上出現的時間和影片中演員說話的時間相同,因此留給觀眾思考和推斷的時間很短,並且字幕的出現是漸進的,隨著影片情節的發展,新信息一個接一個出現,觀眾不可能根據上下文去推斷句義,譯者在翻譯時就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話語。由於銀幕大小有限,出現在銀幕上的字幕譯文必須提供最大信息值,這就要求譯者使用簡潔的語言。
2.字幕的文本類型
根據賴斯的分類,文本類型有以下四種: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操作型文本和視聽類語篇。電影字幕屬於視聽類語篇,此外因為字幕有其特殊性,即它的主要目的是為目的語觀眾提供信息,便於他們理解劇情,因此它還屬於信息型文本。並且,作為文學作品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它毫無疑問的具有表情功能,還屬於表情型文本。可見字幕是一種混合型文本,它既是視聽類語篇,又是信息型文本,還是表情型文本。
二、翻譯的目的論與字幕翻譯
德國功能主義學派興起於19 世紀70 年代,其代表人物有賴斯、曼塔裏、維米爾和諾德,其理論以維米爾的目的論最為突出。目的論的核心是決定任何翻譯過程的首要原則是整個翻譯行為的目的。因為目的論的首要原則是目的原則,即目的決定手段,因此它打破了傳統翻譯中直譯、意譯、對等等翻譯原則的局限,拓寬了譯者的思路,有助於他們為目的語觀眾提供高質量的翻譯。根據維米爾的分析,翻譯行為可能有3 種目的:(1)翻譯過程中譯者的目的,如可能是“為了謀生”;(2)目的語環境中譯文的交際目的,如可能是“為了啟發讀者”;(3)以及使用特定的翻譯策略或翻譯程序的目的,如“為體現原語結構上的特點而采用直譯法”。(《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張美芳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