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導演風格的獨特
理查德·林克萊特作為美國獨立電影導演,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即使是在“愛情三部曲”這種較為大眾口味的電影中,導演也不曾放棄他表達自我的方式,這種方式主要表現在長篇的對白以及長鏡頭上。
理查德·林克萊特的“話嘮”特點早已被人們熟知,在《半夢半醒人生》、《都市浪人》等獲得國際認可的影片中,觀眾一邊為導演龐雜的哲學話題所震撼,同時也被龐大的信息量壓到應接不暇。在“愛情三部曲”中,主角對白的內容實際上與故事發展並沒有實際的聯係,而影片本身也並沒有設置十分明顯的劇情,然而在一波又一波的對事物探索的討論過後,這些對白內容本身成為了劇情,成為了吸引觀眾的主要力量。兩位主角也在用大量對白帶領觀眾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話題從哲學、音樂到性與生命,雖然沒有《半夢半醒人生》的議題艱澀深奧,也足以體現兩位青年的強大精神力量。與昆汀·塔倫蒂諾的調侃對白風格相比,林克萊特在討論中是正式且嚴肅的,但卻並不執著於結果。在《愛在午夜降臨前》中,女權主義的討論伴隨著現實矛盾的激化愈演愈烈。在塞林摔門離開酒店房間後,音樂輔以房間陳設固定鏡頭的剪切,與之前長達半小時高分貝、快節奏的爭論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理論的針鋒相對輔以家庭實際的狀況陳述,在無法可解的狀況之下,導演給出的答案是沉默。
除此之外,長鏡頭也是理查德·林克萊特在三部影片中十分鍾愛的表達方式。傳統愛情片的視聽表達方式往往是謹慎的,調子明亮,剪輯流暢,處處體現出浪漫的氣氛。林克萊特的手法卻充滿了個性化,他熱衷於長鏡頭表達,在拍攝過程中也盡量使用自然光。然而他的長鏡頭中沒有特別強烈的場景改編,沒有大量的人物出入鏡,甚至沒有過多的機器調度。在《愛在午夜降臨前》的開場場景中,長達20分鍾的開車過程,林克萊特僅用了兩個鏡頭便完成了。這樣的拍攝方式對於導演、演員和工作人員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需要極強的默契才能夠完成。這樣的攝影機更像是一部裝在車上的攝像頭,角度、景別均不做改變,卻能讓最強的現實感帶到觀眾麵前,將流暢式剪輯營造的浪漫感全部抹除。
四、巧思的結局架空矛盾
理查德·林克萊特“愛情三部曲”裏結尾的方式也充滿了導演個性化巧思,也正是因為結尾的精巧,讓影片即使在很大程度上抽離了類型片的創作原則卻依然能夠帶給觀眾預期的觀影快感。“影片結束的時候夢想再次降臨,未來依然充滿童話般美好的期待,觀眾們的想象的翅膀開始向更廣闊的審美空間翱翔。”(《與的收尾藝術》,前揭,61頁)
在前兩部《日出之前》與《日落之前》,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的結尾藝術已經讓我們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男女主角在行走與對話中不斷產生的愛情火花,以開放式的結局給觀眾充分的想象,讓觀影快感產生於觀眾的主觀世界臆想中。在第三部《愛在午夜降臨前》中,導演的敘述手法並沒有做過多改變,依然是行走與對話。但是在視聽方麵卻有意識的建構了本片的矛盾基礎:男女在社會與家庭中的地位。片中增加了Henry這個角色,也增加了在希臘與他們聚會的幾對夫妻。在到達莊園之後,鏡頭的世界就被分成了兩個,一個是男性們在海邊高談闊論,另一個是女性在廚房準備餐點。當這兩個世界結合時,也就是他們在院中就餐時,一場關於愛情的爭論便開始了,男性與女性自覺成為對立麵用調侃的方式互相指責。這種男女雙方對愛情和家庭責任的爭論也一直持續到了影片的結尾,在觀眾覺得毫無希望的時候,導演又給出了他十分擅長的結尾方式。他避重就輕,完全跨越了矛盾本身的處理,直接回歸到兩個人相愛的本質。在眼淚與笑容中讓觀眾感受到如何解決矛盾實際上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兩個人相愛,就沒有什麼能夠讓他們分開。
理查德·林克萊特作為美國獨立電影導演,即使在執導“愛情”這一古老的商業化題材,依然能夠保持自己的創作風格,突破傳統的類型片範式,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效果。
然而大膽的突破並不意味著“愛情三部曲”完全無法被好萊塢類型片所兼容,影片中浪漫地點的選擇,從維也納、巴黎到希臘,處處彌漫著異國的浪漫氣息;一見鍾情式的相遇,九年後意外相逢,浪漫的偶然性滿足了觀眾的類型片審美需求;以性別對立為本源發展出的矛盾線索,既帶來了對劇情發展的支撐,也提供了導演跨越的支點;最後,即使導演在各個方麵均顯示出強烈的個人印象,但愛情作為影片中的主旋律始終是各種衝突的解決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