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非常理智地發表了自己的離去演說:“這是我希望能夠避免的結局……盡管我樂於從事這份工作,但是我同時也失去了呆在家裏,看著孩子們成長的機會。孩子們長得真快,一周一個樣。幾乎每個周末都需要她們向我自我介紹,我才能認出她們來……我為孩子們做了成長記錄簿,結果積了一大堆有紀念意義的記錄,卻沒時間剪貼。”
這就是彼得·林奇離開的理由,沒有一點的做作和矯情。和其他偉大的投資人和交易商一樣,彼得·林奇帶著賺來的錢,幹幹脆脆地離了場。
現在,這個曾經的“股市傳奇”就像任何一個平常的父親一樣,在家教導自己的小女兒,同時他也沒有閑著,正積極地投入波士頓地區的天主教學校體製,到處募集資金,讓清寒子弟也能接受私立學校的教育。
彼得·林奇的雞屋酒會理論
彼得·林奇的“雞尾酒會”理論在他的《戰勝華爾街》中第一次被提出。這一理論是多年來林奇在家裏舉辦雞尾酒會,聽離他最近的10個人談論股票時總結出來的。
“在市場經過一段時間下跌之後,沒有人期盼它能再次上漲時,人們都不談論股市了。如果這時有人過來問我該怎樣謀生,我會回答‘試試買點基金’。他們聽完後會很有禮貌地點點頭就走了。即使不走,他們也會很快把話題轉到即將進行的大選,或者天氣情況之類,很快他們就會同旁邊的一位牙醫談起有關治療牙斑問題。”
當10個人寧願與牙醫談論有關治療牙斑的問題,而不願意與一位基金經理談論股市的時候,在林奇看來,股市極有可能出現轉機了。
當股市已經開始反彈上漲15%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注意。林奇依然會告訴大家去買點基金。但新到的客人隻會在去和牙醫談話之前,在林奇的身邊多逗留一點時間,隻是為了和他談論一下股市有多大風險。這時人們談得更多的依然是治療牙斑而不是股市。
“到了第三個階段,股市已經上升了30%,一大群興致勃勃的人整晚都圍在我身邊,而忽視了牙醫的存在。許多熱情的客人把我叫到一邊問我該買哪隻股票,甚至牙醫也這樣問我。酒會上的每個人都把錢投在了某一隻股票上,並且他們都在談論股市的走勢。”
“第四個階段,所有客人都簇擁在我周圍,但這一次是他們都來告訴我應該買哪隻股票,甚至是牙醫也會給我推薦三五隻股票。當然這些股票仍在上漲。但當鄰居們都來告訴我應該買哪隻股票並希望我聽從他們意見的時候,征兆已經很明確——股市已經達到高點並且是到了該下跌的時候了。”林奇說。
雞尾酒理論的誤讀
股市愈波動,市麵上流傳的故事就愈有趣,近期的中國股市開始流行三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故事:故事一,一個英國基金經理在上海地攤上買DVD時,攤主告訴他應該買某隻股票,被基金經理戲稱為“肯尼迪時刻”再現。
故事二,一個證券營業部門口賣報的老太根據“報紙不好賣就買股票,報紙賣得好就賣股票”經驗屢次得手,可是從去年開始她的這個絕招失靈了;故事三,一個內地券商高管在香港公幹,交易所門口的擦鞋匠建議他買某隻股票,他根據經驗立即在聖誕節左右清了倉,可是他這次踏了個空。
這三個故事無一例外都是圍繞“擦鞋匠理論”而展開情節的,即當華爾街上的擦鞋匠都開始炒股票時可能是一種危險的信號。據說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父親就是在聽完一個擦鞋匠對股市侃侃而談後拋光股票,從而躲過了1929年的那場股災。其實類似的說法在中國也是屢見不鮮,例如“連賣菜的老太都炒股了,股市就危險了”的說法早已成為現實中一些人自以為聰明的“經驗之談”。
而那些無論是從擦鞋匠還是賣菜老太的入市行為中來判斷趨勢的投資者,往往忽視了這樣一個最基本的時間和空間概念:人們因為股市賺錢效應而不斷進入股市,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長期過程,而股市出現實質性逆轉是一個瞬間,僅從一個瞬間的曆史截圖去研判趨勢、總結規律是荒唐的,這正如地震前動物會出現不吃食物和不歸家等異常現象,但是僅根據家裏的貓狗不吃食或者好幾天沒回家走失了,就能得出將要地震的結論嗎?可見,如果作為結果出現後的現象之一描述,“擦鞋匠理論”是值得重視的,若把它看作一種存在必然關聯的因果判斷,“擦鞋匠理論”自然跳不出“有數千次失敗而隻有最後一次成功”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