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讓財“理”你—關注個人理財應懂的金融學(3)(3 / 3)

實際上,對於這種現象探究最詳盡的莫過於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雞尾酒會理論”。不過最關鍵也往往最容易被忽略不提的是,林奇經常提醒人們對“雞尾酒會理論”不要盲目迷信,因為這不屬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

可見,以上這些理論和故事中唯一蘊藏不變的股市真諦是:股市中那些經常和群體心理相悖的人,有時更容易摸準市場的脈搏。或許可以這樣理解,當整個市場都在嘲笑擦鞋匠和賣菜老太時,很可能就是擦鞋匠和賣菜老太們的行為獲得市場獎賞的時候。對於這種現象,從毛澤東思想的角度來進行糾正就是要“反對經驗主義、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本本主義”,用《老子·道德經》來解釋則是“道可道,非常道”,而按照通俗的說法就是“順勢而為,逆向思維”。

第四節我中簽了——打新股

在股民中間流行這樣一個說法:打新股永遠不虧的!我國A股市場曆來逢新必炒成風。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投資新股就能賺錢嗎

新股真的能賺錢嗎?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解答這個問題以前,讓我們先回顧一下曆史。逢新必炒,這是A股多年來的規律。據統計,近80%的個股在上市首日漲幅超過了100%,漲幅達500%的股票也不是個例,如拓邦電子、宏大經編等,即使漲幅低的也不下30%。在這種現象麵前我們不得不問為什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股價如此飛漲呢?回答是利益驅動。在這樣飛漲的股價下,散戶賺錢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特別是在新股發行製度改革以後,市場化定價機製使新股發行定價與二級市場價格進一步接軌,首日買入新股的風險進一步加大。

盡管光大證券8月18日上市首日的漲幅不到30%,創下2009年IPO重啟以來新股上市首日漲幅的新低,但上市第二日即封在跌停價,而且當日最高價隻有26.94元,低於18日上市首日的最低價27.29元,這意味著上市首日買入者全部虧損,如果“不幸”買在上市首目的最高點30.88元,短短兩天時間,虧損幅度已達20.1%;即使以上市首日最低價買入,虧損也達9.64%。

因上市首日買入新股而可能造成虧損的不僅限於光大證券的投資者,自IPO重啟以來,桂林三金、家潤多、四川成渝、久其軟件、神開股份、中國建築等新股上市後,均呈現上市之後單邊下跌的走勢,隻有萬馬電纜的最新價格還在首日收盤價之上,該股19日收盤為26.15元,7月10日上市首日收盤價格為25.93元。

從投資者炒新損失來看,來自深交所金融創新實驗室的分析報告顯示,於上市首日買入桂林三金的個人投資者人數為26510人,兩周(10個交易日)之後,有82.4%的投資者虧損,整體虧損6480萬元;首日買入家潤多的個人投資者數量為25437人,兩周之後有99.5%的投資者虧損,整體虧損1.26億元。

按投資者類型進行細化分析,在參與桂林三金和家潤多上市首日買入的投資者中,持股市值在10萬元以下的個人投資者賬戶占比分別達71.83%和62.69%,虧損賬戶占比分別達81.83%和99.86%,合計虧損分別為2743萬元和4.790萬元。可見,參與新股上市首日買入的主要是中小投資者,該類投資者的虧損金額最多,虧損賬戶比例高。

業內人士分析,針對新股上市首日買入的風險,監管部門和交易所都做了充分提示。之所以還會有眾多投資者蜂擁炒新,主要是“新股不敗”的錯誤觀點仍被某些投資者所津津樂道,一些投資者寄望於上市首日新股的股價能進一步上漲,從而在高位買入也能獲利。

但理性分析可以知道,新股上市首日的高換手率會導致其當日可流通籌碼極為有限,少量買盤即會迅速拉高股價,早盤買入新股的投資者因T+1限製而無法即時獲利了結,高位接盤的跟風者則麵臨很大風險,接下來的幾個交易日裏如果新股股價持續下滑,高位跟風者即被套牢,新股上市首日早盤買入的投資者也未必能獲得預期中的收益,甚至可能出現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