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讓財“理”你—關注個人理財應懂的金融學(3)(1 / 3)

當時的麥哲論基金規模僅有2200萬美元,其業務也僅局限於幾家較大的證券公司中,但對於林奇這個初學者而言,卻是再合適不過了。林奇成了一個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12個小時,閱讀幾英尺厚的文件,每年要旅行16萬公裏去各地進行實地考察,此外,他還要與500多家公司的經理進行交談,在不進行閱讀和訪問時,他則會幾小時幾十個小時地打電話,從各個方麵來了解公司的狀況、投資領域的最新進展。

他還特別重視從同行處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所有比較成功的投資家們都有鬆散或正式的聯盟,大家可以通過聯盟交換思想獲得教益。這些處於投資領域頂尖級的人物,能夠提供比經紀人更豐富的信息源。這才是林奇“金點子”的最好來源。

林奇還創造了常識投資法。他認為普通投資人一樣可以按常識判斷來戰勝股市和共同基金,而他自己對於股市行情的分析和預測,往往會從日常生活中得到有價值的信息。他特別留意妻子卡羅琳和三個女兒的購物習慣,當他發現一個即將走俏的商品便組織麥哲倫當即買下該公司的股票。

可是,股票市場漲幅不定,之所以人們將它看成是賭場,就注定了有輸有贏,林奇也有判斷錯誤的時候。

1977年,他剛掌管麥哲倫基金不久,就以每股26美元的價格買進華納公司的股票。而當他向一位跟蹤分析華納公司股票行情的技術分析家谘詢華納公司股票的走勢時,這位專家卻告訴林奇華納公司的股票已經“極度超值”。當時林奇並不相信。6個月後,華納公司的股票上漲到了32美元,林奇開始有些擔憂,但經過調查,發現華納公司運行良好,於是林奇選擇繼續持股待漲。

不久,華納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這時,林奇開始對股市行情分析專家的建議做出反應,認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頂峰,於是將手中所持有的華納公司股票悉數拋出。然而,華納公司股票價格一路攀升,最後竟漲到了180美元以上,即使後來在股市暴跌中也維持了不錯水準。

對此,林奇懊悔不已,他開始再也不相信這些高談闊論的股市評論專家了。林奇十分欣賞沃倫·巴菲特的觀點:“對我來說,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說其存在,那也隻是讓某些人出醜的地方。”他開始不再相信專家、理論、數學分析。

經過了漲落、失敗的林奇更加成熟了,與別人注重進出場的時機不同,他覺得何時買進、何時拋出沒有什麼用處,隻有投資人在正確的時機選對好的股票,即使是市場行情不好,也要耐心等待,然後在走勢翻多的時候,才能獲得很高的投資回報率,這就是一個真正的投資者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投機。

在林奇的投資組合中,他最偏愛兩種類型的股票:一類是中小型的成長股股票。另一類股票是業務簡單的公司的股票。就靠著這種有名的投資方式,林奇成為華爾街股市的超級大贏家。在他所投資的領域中,包括克萊斯勒汽車、聯邦快遞等等。彼得·林奇都能在對的地方找到他在市場裏的最愛,他對營運地點就在他周遭的公司,特別有偏好。

Tips:林奇選股品味:1.傻名字2.乏味3.令人厭煩4.有庇護的獨立子公司5.乏人關注的潛力股6.充滿謠言的公司7.大家不想關注的行業8.增長處於零的行業9.具保護壁壘的企業10.消耗性大的消費品11.直接受惠高技術的客戶12.連其雇員也購買的股票13.會回購自己股份的公司。令林奇退避三舍的公司:1.當炒股2.其龍頭企業二世3.不務正業的公司4.突然人氣急升的股票5.欠缺議價力的供應商6.名字古怪的公司。

功成身退

1990年,林奇管理麥哲倫基金已經13年了,就在這短短的13年裏,彼得·林奇悄無聲息地創造了一個奇跡和神話!麥哲倫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基金經理人超過100萬人,成為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基金。對於很多人而言,彼得·林奇是一個沒有“周末焦慮症”的“死多頭”,股市調整對他而言隻意味著廉價建倉的機會到了,他都不太像一個股市中人,因為他的心態是如此的平和,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1991年,就在他最巔峰的時刻,林奇卻選擇退休,離開共同基金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