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用政策手段調整市場—關注金融政策應懂的金融學(6)(2 / 3)

一、貨幣的運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貨幣的產生是金融發展的最初形態,在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有了剩餘產品,從而產生交換的需求,最初是進行物物交換,由於剛開始需要交換的東西非常少,物物交換的弊端並不太明顯。但是隨著分工的發展交換的需求越來越多,而物物交換中需求和時間的雙重巧合困難的存在增加了交易成本,貨幣的出現解決了這種雙重巧合的難題。隨著經濟貨幣化程度的提高,單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不斷下降,這一作用更為加強。這是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最基本的作用。

二、金融的存在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金融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種就是以銀行為代表的中介服務,通過收集社會閑散資金向銀行提供資金支持,銀行充當資金餘缺的調劑者,把資金從盈餘者手中轉移到資金短缺者手中。銀行充分發揮規模經濟和專業優勢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轉移資金,有效避免信息不對稱的弊端,極大地降低企業籌集資金的成本。另一種方式是提供完善的金融市場,允許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形式直接向社會籌集資金,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完善,由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得到了初步解決,從而這一籌資方式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完善的金融通過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是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條件。

三、金融發展實現了資金的合理流動,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本效率。

首先,金融能降低長期投資的流動性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項目需要長期的資金占用,為此儲蓄者必須承擔因資金長期被占用而產生的資金流動性風險,以致不願長期投資。發達的金融市場為企業籌集長期資金提供了很好的方法,通過發達的證券一級、二級市場,成功實現了企業融通長期資金並降低了流動性風險,而銀行類金融機構通過部分準備金製度,也能夠為企業提供長期資金需求。

其次,金融的存在能大大節約信息成本,金融中介具有較個體儲蓄投資者更強的獲取和處理眾多企業、管理者和經濟環境方麵信息的能力和專業評估技術,這使它為其成員提供投資信息服務的成本比個體儲蓄投資者通過個人努力獲取信息的成本要低得多。

再者,金融體係能降低監督成本,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加強了對資金使用者的監督。資金所有者在投資時需要核實項目質量和項目回報,這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提高了投資成本,同時資金使用者誇大投資收益、掩蓋經營問題的內在傾向又會使這種監督成本加大。銀行類金融機構憑借其專業技能和規模優勢來代理資金所有者對資金使用者的監督,提高了監督的有效性,降低了社會成本。

金融對經濟發展的阻滯作用

金融在經濟運行中所處的重要地位不僅體現在其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整個經濟體係正常運轉的衝擊也顯示出它對經濟的負麵影響。

一、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導致金融風險客觀存在。

風險就是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銀行類金融機構是高負債經營的行業,自有資金所占比重小,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將其對零散儲戶的負債轉化為對借款人的債權來實現,是靠信用來維持的,銀行業要穩定發展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是儲蓄者對金融機構有信心;二是金融機構對借款人的篩選和監督高效準確。由於信息不對稱和經營能力問題,不能充分地達到這兩個條件,因此金融風險是客觀存在。一方麵,由於市場信息不對稱性和市場經濟主體對客觀認識的有限性,即使銀行經營穩健,儲戶能認識到全體不擠兌更利於集體利益,但在麵臨“囚徒困境”時仍可能為降低預期風險而參與擠兌;另一方麵,根據經濟人的假設,道德風險問題很難有效解決,金融機構管理者趨於采用高風險、高收益的投機策略,以致金融資產質量下降。同時貸款者也可能采用不正當手段,如欺騙、違背合約以及鑽製度的空子來不合理占用資金,致使金融機構對借款人的監督有限。所有這些都會增加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