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用政策手段調整市場—關注金融政策應懂的金融學(5)(1 / 2)

我國加入WTO後,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使中外金融機構競爭進一步加劇,從金融機構經營的角度看,有效參與競爭在客觀上需要中國的金融機構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產品,而這必然和混業問題聯係在一起。

中資銀行提高競爭力要分三個層次考慮,第一層次是銀行的傳統業務服務層次。中國銀行業具有較完善的網點,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短期內無法具備,因此,中國銀行業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第二層次是銀行的高端客戶。

可以把它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傳統業務,即所謂的批發業務——貸款。貸款作為中間業務常常跟其他服務業聯在一起,有時候跟網點也聯在一起。外資銀行的進入必然會從中資銀行手中奪得一些在中國的外資企業等高端客戶,但中國銀行同樣也有自己的中國企業客戶,不管怎樣,在這個層次上競爭會更激烈一些。最重要也最讓人關注的第三個層次,就是和混業問題關聯的金融產品創新。外資銀行是混業的,可能在新產品創新和開發上,特別在交叉銷售上有更高的競爭能力。而中國銀行業一方麵經驗不足,另一方麵有體製的限製,反而不能為客戶提供更高端的產品,所以中外資銀行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高端客戶流失的問題,更是金融機構能不能提供更高端的產品,為一般的客戶提供服務且形成很好的金融產品創新能力的問題。這對於中資銀行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因為產品的創新涉及到混業經營,而混業經營又涉及到監管問題。

混業經營是銀行、證券、保險各種業務交叉經營,交叉銷售,此時風險可以互相傳遞。如果證券公司出了問題,很可能就帶動銀行出問題,然後整個金融體係也出問題。20世紀30年代美國發生的大危機就是這種情況,當美國股市崩潰後,緊接著帶動美國整個銀行體係垮台。

從曆史上來看,混業和分業的選擇就是風險能否控製的問題,如果風險不能控製而且能夠傳遞,隻能借助外部的力量。20世紀八九十年代,銀行業的風險意識在加強。按照現代金融的理解,金融不再僅僅是資金的供給方,更是風險配置機構。與此同時,金融機構的風險配置技術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例如計算機技術的使用可以對風險進行實時監控,使風險傳遞的可能性,或者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相對變得小一點,在這種情況下監管機構也可以放鬆管製,讓金融業可以交叉分享,然後提高效益。因此,混業經營問題事實上是金融機構能否控製住風險和有無防範風險能力的問題。從目前來看,我國的金融監管已經開始走向規範化,風險控製和防範能力在逐漸加強,因此金融業的混業經營趨勢已經開始顯現。

關於農村金融問題

前四個問題屬於商業金融範疇,而農村金融是後進性問題。國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表明,國有農村金融部門在執行政府政策和自身的績效方麵並不好(世界銀行,2002),中國的情況也不例外。

當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在供給方麵存在不足。首先是政策性金融服務範圍狹窄,功能弱化,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僅局限在單一的國有糧、棉、油流通環節的信貸服務,隨著糧、棉、油購銷市場化進程加快,這一流通領域政策性經營空間縮小,而急需政策扶持的農業開發、農業技術進步及農村基礎設施等公共物品得不到足夠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其次,商業銀行逐漸退出了農村金融市場。像中國農業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在實行企業化改造後不再願意涉足農村金融市場,將貸款投向具有較大贏利空間的城市,設在農村的營業網點就變成了吸收農村資金的“吸儲器”。再次,農村信用社存在產權不明晰、內部人控製現象嚴重、抵抗風險能力較差等問題,隨著一些地方農村信用社逐步向商業銀行蛻變,出現了農村資金非農化的情況。最後是隻存不貸的郵政儲蓄分流更加劇了農村金融資源稀缺性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