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說,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滯後於整體金融發展形勢,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金融體製改革的瓶頸。然而,利率市場化進程目前還麵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利率一定要市場化,但是在人民幣升值情況下又變得有一定難度。中國的利率水平與美國的利率水平有一個利差,如果人民幣升值不超過這個利差,國外的投機行為就會很少。目前金融監管的措施之一是為了防止熱錢流入,所以要使中國的利率保持比美國低兩個百分點,此時利率政策的效果很明顯。
現在中國外彙儲備規模的不斷擴大主要是貿易順差的貢獻,這個比例在2006年大概是65%,這說明國際熱錢進入中國的不多。所以,目前利率是被彙率焊接在一起的,成了調整彙率的工具。在彙率不自由的情況下,利率市場化就不能單獨實現。
關於人民幣國際化問題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10年之後反思這場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貨幣體係問題。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是在原有的分工格局和原有的貨幣體係下的一個必然發生的現象。如何在未來避免類似危機的產生,這就需要我們對今天的貨幣體係進行全新的思考。
在亞洲區域中,一個負責任的貨幣政策非常重要,也需要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來承擔。這個大國在過去是日本。但是日本金融體係固有的問題使得其在支持基礎研究方麵已經落後於美國。當信息技術產業的基礎研究不再轉移給日本時,日本的產業升級開始出現問題。結果是日本的“領頭雁”作用開始下滑,曾經的“雁身”和“雁尾”國家需要重新尋找“雁頭”。
隨著中國入世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和世界的相互依賴越來越多。
經驗表明,一個大國的宏觀經濟同時均衡是很困難的,大國的宏觀經濟均衡必然是在全球範圍內才能實現。在這樣的格局下,中國和亞洲的關係就從客觀上對人民幣國際化提出了需求。中國對日本以外的亞洲國家基本上都是逆差,而亞洲國家對華的順差就意味著中國需要支付,現在是美元支付,那麼能不能變成人民幣支付,用人民幣計價、結算和支付?亞洲區域內國家目前對人民幣的需求十分強烈,這使得人民幣有可能變成國際化貨幣。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綜合國力迅速壯大,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都達到了相當的規模。要進一步擴大對外經濟聯係,客觀上要求人民幣走向國際。在一個國際區域內,要想實現區域的經濟合作,實現投資貿易自由化,也必須要有一個統一貨幣體係,要有負責任的貨幣政策。在目前,中國有必要也有條件在亞洲區域內承擔一個負責任國家的角色。
在一國兩製的條件下,香港已逐漸發展成為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港幣是自由兌換的貨幣。發揮香港的優勢是支撐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利條件。我們可以通過以人民幣為背景的港幣國際化作為尖兵,既滿足人民幣目前在資本項下尚不可兌換的約束條件,又能間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同時支持了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
事實上,作為國際化的一個發展階段——區域化,人民幣已經開始具有成為亞洲區域內主導貨幣的條件。人民幣作為亞洲國家的儲備貨幣是有可能實現的,首先,人民幣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已成為硬通貨。其次,上海合作組織以及2010年投資貿易自由化的安排,人民幣將有可能成為區域性的計價、結算的手段。目前,人民幣在香港可以自由支付,而周邊國家居民也逐漸認可並接受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和清算貨幣,用來作為其國內國際貿易流通的媒介。這些現象表明,人民幣已經國際化,但是目前還沒有與之相適應的國際化政策使其成為區域的主導貨幣。
關於金融業分業經營和混業經營問題
在新的曆史發展階段,分業經營還是混業經營是銀行、證券、保險等業務相連通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研究往往又帶來金融業監管問題的討論。這時的監管能力已經不再是行政權力的問題而是專業水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