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這個問題相關的是,假如我們選定了融資結構,這個結構能否實現?實現的代價又是什麼呢?以日本和英國為例,在1990年代初,英國為了發展倫敦的資本市場,把金融業全部開放,結果是英國傳統金融機構全部走下坡路,大部分被國外金融機構收購;日本銀行業開放之後,也大量出現壞賬問題。所以問題是哪個融資結構對我們更合適,怎樣使現有的結構更有效和更完善。
另一方麵,企業以何種方式融資,反映在金融結構上一定是有著差別的。
如果以間接融資為主,在股本金的處理上主要是靠私募,收購兼並然後使其壯大,在債務融資的處理上則由銀行提供債務來源。如果以直接融資為主,基本是依靠公募、上市,債務融資依靠發債。但是現在的問題是,銀行是債務的主要來源,但銀行隻提供短期債務,不提供長期的貸款。在股本金方麵,私募係統不發達,它需要公募並出現了公募市場。在這四塊中間是這樣一種相對的關係:發達的股市和發達的貸款,而私募和債券融資卻沒有出現,這就造成一個很大的錯位,由於銀行隻提供短期貸款,一到長期就變成壞賬,宏觀調控中就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企業貸款緊縮,隻能緊縮短期融資,長期貸款緊縮不下來,沒有一個化解的餘地。在股本這一塊,也是同樣的情況,要麼上市,因為私募在中國不是很發達,上市後對於監管的要求非常嚴格,於是造成我國和直接融資相匹配的債務市場發展不是很快,和間接融資相匹配的私募市場發展也不是很快,這是經濟發展的一種扭曲。
關於利率市場化問題
把經濟體係中任何一個因素單獨提出來都與利率有一定關係(凱恩斯,1936),利率曆來是經濟學家探索和研究的重點,又是各國政府力圖控製和掌握的政策工具。間接融資還是直接融資結構的選擇是金融體係建立的目標,是長期的基本的問題,而利率市場化則是短期要考慮的東西。
從凱恩斯革命開始到上世紀70年代初的30多年裏,凱恩斯的政府幹預政策主張對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70年代後,發達國家在高速發展中積累的矛盾顯露出來,尤其是滯脹的出現使得自由主義學派開始嶄露頭角,其中有影響力的包括弗裏德曼的貨幣主義學派、盧卡斯的理性預期學派、哈耶克的新經濟自由主義和愛德華·肖的金融深化理論等。這些學派認為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通過價格機製的作用優化資源配置,而利率是資本的價格,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客觀上就要求利率市場化。
我國金融業正經曆著利率市場化的微觀消化過程,許多矛盾和扭曲在影響著金融體製改革的質量和下一步的抉擇。金融體製的既有框架容納了現行的利率體係、利率政策和利率水平決定機製,也決定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路徑以及所能達到的最終效果,而利率製度的效率則最終決定我國金融體係的效率。作為金融體製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利率市場化改革同樣采取了與之相適應的漸進式改革,這既是國際的經驗,也與我國正處於轉軌時期的現實有關。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創造利率市場化條件的過程。
在特定的經濟體製背景和金融環境中,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978~1993年是調整利率水平和結構階段,這一階段基本改變了負利率和零利差現象,偏低的利率水平得到糾正,利率期限檔次和種類得到合理設定,銀行部門的利益得到重視;1993~1996年是利率生成機製改革階段,這一階段的利率改革是不斷擴大利率浮動範圍,放鬆對利率的管製,促進利率水平在調整市場行為中發揮作用,以建立一個有效宏觀調控的利率管理體製。
1996年至今是利率市場化快速推進階段,目的在於建立一種由中央銀行引導市場利率的新型體製,實現利率管理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過渡。同業拆借利率、貼現率與再貼現率、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券發行利率、國債發行利率、3000萬元以上和期限在5年以上的保險公司存款利率、外幣存款利率、300萬美元(或等值的其他外幣)以上外幣定期存款利率先後得以放開,利率衍生工具試點逐步展開,銀行間市場利率基本實現市場化,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機製正在逐步增強和深化。但是這一改革進程遠未結束。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實際程度仍落後於名義上的利率市場化,主要表現為操作層麵上的利率市場程度落後於製度層麵上的利率市場化、中央銀行利率作為基準利率的調節作用和導向引力小,利率浮動定價機製執行缺乏現實基礎以及利率的風險結構和水平不盡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