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彙率和改善國際收支的角度來分析,也會產生相互製約作用。如,當一個國家出現貿易逆差時,為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實施本幣貶值的彙率政策,以提高國內產品競爭力,擴大出口。雖然經常項目可能會有所改善,但本幣對外投融資增加,資本項目上可能出現較大逆差,國際收支平衡仍然無法實現。本幣貶值也會損害國外官方、私人部門等持有者的信心,降低持有比例,轉換幣別,這更不利於該幣的國際化進程。並且,如果其他國家同樣跟進貶值策略,其彙率政策就陷於失效境地。以中美為例,如美元進入貶值通道,人民幣呈升值態勢,美國私人部門樂意將美元投入中國,以獲取最大化利益,中國企業也願意借入美元,到期後,可用較少的人民幣來兌換美元歸還。對中國政府來講,要保持人民幣彙率對美元的穩定,隻有全盤收購市場上的美元,否則,市場上美元越來越多,人民幣升值壓力更大。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貨幣國際化後,該貨幣國的貨幣政策作用範圍將延伸到國際,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和反饋效應相互影響和交織,單純的國內貨幣政策已不能獨善其身。如果說,當前經濟金融的全球化已經使各國各項經濟金融政策相互作用的話,那麼,如一國貨幣國際化後,將使該國貨幣政策的對外影響力和反作用力更大。
第五節曾經我們隻有兩家銀行——金融體製改革
如今我們要辦理銀行業務,可以有數十家銀行選擇,包括中、農、工、建四家國有大型銀行,有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光大銀行等全國性股份製銀行,有花旗、渣打、彙豐、東亞等外資銀行,還有各地的地方商業銀行。然而,在30年前的中國,我們曾經隻有兩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
中國的金融體製改革道路曆經30年,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也走出了一條與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完全不同的改革道路。
中國金融體製改革回顧
中國金融體製改革的兩個階段:
1978—2003年——建立獨立於財政的市場取向的金融體係
2004年至今——金融結構市場化取向的企業化改造從時間流程上看,中國金融體製改革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8年到2003年,經濟體製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工業部門的現代企業製度,與之相適應,金融部門的改革旨在建立獨立於財政的市場取向的金融體係,目的在於創造與企業改革相適應的外部環境。在1978年到2003年這個時間段裏,以上世紀90年代為分界線,之前的金融體係中,監管係統是中國人民銀行,銀行係統包括國家專業銀行(負責工商業融資的工商銀行,負責農業融資的農業銀行,負責外彙業務的中國銀行和負責管理固定資產投資的中國建設銀行)、股份製銀行(如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等)、區域性銀行(如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等)和信用合作社(城市、農村),非銀行金融中介主要有保險公司(如人保)、信托投資(如中信、光大)、租賃公司(如東方租賃公司)以及各大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可以說,90年代前我國金融體係的最大特點就是有機構無市場,金融市場在當時不存在更沒有發展起來。
隨著金融體製改革第一個基本任務的完成,90年代後我國的金融體係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明確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原則後,監管係統從原來隻有中國人民銀行發展到包括中國證監會、銀監會和保監會以及自律性組織(協會)的完善監管體係;銀行係統中,除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外,成立了政策性銀行,發展了股份製銀行,區域性城市商業銀行紛紛建立,外資銀行在2001年中國入世後也加快步伐進入,還包括農村信用社、其他存款貸款類金融機構。
總之,90年代後的銀行係統呈現出多層次的金融市場活動主體。非銀行金融中介也得到空前發展,除了之前就已經存在的保險公司、信托投資、租賃公司等,還出現了更多的新型非銀行金融中介,如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公司、汽車金融、基金管理公司、產業基金、社保基金等等。同時,隨著股票市場、債券市場、資金市場、外彙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期貨)等市場的建立,我國金融體係改變了之前有機構無市場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