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調整彙率水平。
2005年7月21日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一次性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彙市場上外彙指定銀行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彙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彙價。
三、調整彙率基準價格和掛牌彙價體係。
適當擴大人民幣彙率的浮動區間。允許人民幣兌美元彙率日波幅為上下浮動0.3%;將人民幣與非美元貨幣彙率的浮動區間擴大到3%;擴大銀行自行定價的權限,現彙和現鈔買賣價在基準彙率上下1%一4%以內由銀行自行決定,而且可以一日多價。
四、調整中國外彙儲備的管理製度。
截至2008年6月,中國外彙儲備總額為18088.28億美元,由於過多地用美元衡量外彙儲備,加之美元兌人民幣正在貶值,這一階段已擺脫了之前經濟學家所謂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外彙儲備政策,中國開始運用合理的手段,充分利用超額外彙儲備使外彙儲備保持適度規模。
五、不斷完善外彙交易製度。
增加交易主體,允許符合條件的非金融企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進入即期銀行間外彙市場,將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彙業務擴大到所有銀行;引進美元做市商製度,在銀行間市場引進詢價交易機製;引進人民幣對外幣掉期業務;增加銀行間市場交易品種,開辦遠期和掉期外彙交易;實行銀行結售彙綜合頭寸管理,增加銀行體係的總限額;調整銀行彙價管理辦法,擴大銀行間市場非美元貨幣波幅,取消銀行對客戶非美元貨幣掛牌彙率浮動區間限製,擴大美元現彙與現鈔買賣差價,允許一日多價等。
第四節魚和熊掌可兼得嗎——蒙代爾一克魯格曼不可能三角
對於沒有接觸過金融學的人來說,聽到“蒙代爾一克魯格曼不可能三角”
就像在聽天書,如墜雲裏。其實“蒙代爾一克魯格曼不可能三角”講的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金融學理論,即:對一個國家而言,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彙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
20世紀60年代初,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Mundell)在研究了20世紀50年代國際經濟情況以後,提出了支持固定彙率製度的觀點。蒙代爾和馬庫斯.弗萊明(J.Marcus Flemins)提出的蒙代爾一弗萊明模型(MundeU—Fleming Model)對開放經濟下的IS—LM模型進行了分析,堪稱固定彙率製下使用貨幣政策的經典分析。
該模型指出,在沒有資本流動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彙率下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麵是有效的,在浮動彙率下則更為有效;在資本有限流動情況下,整個調整結構與政策效應與沒有資本流動時基本一樣;而在資本完全可流動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彙率時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麵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但在浮動彙率下,則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爾三角”理論,即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彙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
1999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rnan)根據上述原理畫出了一個三角形,他稱其為“永恒的三角形”(,IIlle Eternal‘Triansle),從而清晰地展示了“蒙代爾三角”的內在原理。在這個三角形中,A表示選擇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B表示選擇固定彙率和資本自由流動,c表示選擇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固定彙率。這三個目標之間不可調和,最多隻能實現其中的兩個。這就是著名的“三元悖論”。國內學者易綱將其總結為“蒙代爾一克魯格曼不可能三角形”。
根據“蒙代爾一克魯格曼不可能三角形”,一國的經濟目標有三種:1.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2.彙率的穩定性;3.資本的完全流動性。這三者,一國隻能三選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係”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彙率的穩定性”得到實現,但“資本流動”受到嚴格限製。而1973年以後,“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得以實現,但“彙率穩定”不複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一目了然地劃分國際經濟體係各形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