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用政策手段調整市場—關注金融政策應懂的金融學(2)(1 / 3)

雖然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中央銀行普遍將經濟增長列為貨幣政策目標之一,但由於它在各國貨幣政策目標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重要程度不盡相同,就一國而言,在各個曆史時期也並不一樣。從美國來看,高度重視經濟增長是在30—50年代,因為當時美國麵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生產嚴重下降,以及隨後出現的5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而自70年代以來,尤其是1981年裏根擔任總統之後,貨幣政策目標則以反通貨膨脹為重點。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同樣提出了發展經濟的目標,但那是基於戰後的生產極度衰退而言,實際上,在經濟增長與穩定物價這兩個目標的重點選擇上,日本始終以穩定物價為主。聯邦德國由於吸取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爆發惡性通貨膨脹的慘痛教訓,因而雖把經濟增長也列入政策目標之一,但在實際執行中寧願以犧牲經濟增長來換取馬克的穩定。不過也有例外,如韓國的貨幣政策目標曾一度是經濟增長為主,穩定物價被置於次要位置。

平衡國際收支

所謂平衡國際收支目標,簡言之,就是采取各種措施糾正國際收支差額,使其趨於平衡。因為一國國際收支出現失衡,無論是順差或逆差,都會對本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長時期的巨額逆差會使本國外彙儲備急劇下降,並承受沉重的債務和利息負擔;而長時期的巨額順差,又會造成本國資源使用上的浪費,使一部分外彙閑置,特別是如果因大量購進外彙而增發本國貨幣,則可能引起或加劇國內通貨膨脹。當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國調節國際收支失衡一般著力於減少以致消除逆差。

從各國平衡國際收支目標的建立來看,一般都與該國國際收支出現問題有關。美國開始並未將平衡國際收支列入政策目標,直到60年代初,美國國際收支出現長期逆差。從1969—1971年三年期間,國際收支逆差累計達到400億美元,黃金儲備大量流失,這時平衡國際收支才成為貨幣政策的第四個目標。

日本的情況與美國類似。50年代以後,日本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經常出現逆差,嚴重影響國內經濟的發展,因此才將平衡國際收支列為政策目標。

1965年以前,日本銀行在國際收支方麵主要解決逆差問題,此後日本國際收支呈現出完全順差的趨勢。當時日本因致力於國內物價穩定而忽視了對順差的關注,結果導致順差的進一步擴大,並由此引起了1971年12月的日元升值,之後,日本銀行轉而解決國際收支順差長期化問題。

英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因其國內資源比較缺乏,對外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所以國際收支狀況對國內經濟發展影響很大,特別是國際收支失衡會使國內經濟和貨幣流通產生較大的波動,因此,戰後英國一直把國際收支平衡列為貨幣政策的重要目標。

第二節到日本去貸款——利率政策

1995年以來,日本基準利率長期保持在1%以下的水平。盡管日本央行在2006年解除了執行長達5年之久的零利率政策,金融危機的衝擊,又使零利率政策回歸。對於老百姓來說,零利率代表著把錢存在銀行將得不到任何利息。而對於企業來說,零利率代表著從銀行貸款的成本將大大降低。

日本政府實行零利率政策的目的是為了提振低迷的國內經濟,擴大國內需求。由此可見,作為貨幣政策的一部分,利率政策對經濟有著重要影響。

什麼是利率政策

利率政策是貨幣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貨幣政策實施的主要手段之一。央行根據貨幣政策實施的需要,適時的運用利率工具,對利率水平和利率結構進行調整,進而影響社會資金供求狀況,實現貨幣政策的既定目標。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

1.調整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包括:再貸款利率,指中國人民銀行向金融機構發放再貸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貼現利率,指金融機構將所持有的已貼現票據向中國人民銀行辦理再貼現所采用的利率;存款準備金利率,指中國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交存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支付的利率;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指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交存的準備金中超過法定存款準備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

2.調整金融機構法定存貸款利率。

3.製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浮動範圍。

4.製定相關政策對各類利率結構和檔次進行調整等。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加強了對利率工具的運用。利率調整逐年頻繁,利率調控方式更為靈活,調控機製日趨完善。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作為貨幣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將逐步從對利率的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化。利率作為重要的經濟杠杆,在國家宏觀調控體係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