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到韓國去血拚——彙率政策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韓元持續貶值。假如原來100元人民幣可以買到一支韓國生產的BB霜,那麼現在隻需要75元人民幣就能買到。韓元的大幅貶值使得韓國遊日益興盛,許多人揣著大把鈔票到韓國去血拚,戰果頗豐。
韓幣為何會大幅貶值?是市場選擇還是政府導向?一國貨幣的大幅升值或貶值會對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彙率政策的有相關知識。
什麼是彙率政策
彙率政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政府為達到一定的目的,通過金融法令的頒布、政策的規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比價確定或控製在適度的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彙率政策具有保持出口競爭力、實現國際收支平衡與經濟增長、穩定物價的作用。防止彙率的過度波動,才能保證金融體係的穩定。
彙率政策工具
彙率政策工具主要有彙率製度的選擇、彙率水平的確定以及彙率水平的變動和調整。
彙率政策中最主要的是彙率製度的選擇,彙率製度是指一個國家政府對本國貨幣彙率水平的確定、彙率的變動方式等問題所作的一係列安排和規定。彙率製度傳統上分為固定彙率製度和浮動彙率製度兩大類。
固定彙率製(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以本位貨幣本身或法定含金量為確定彙率的基準,彙率比較穩定的一種彙率製度。在不同的貨幣製度下具有不同的固定彙率製度。固定彙率製從總體上看,在注重協調、監督各國的對外經濟,特別是彙率政策以及國際收支的調節,避免出現類似20世紀30年代的貶值“競賽”,對戰後各國經濟增長與穩定等方麵起了積極的作用,但由於彙率變動缺乏彈性,因此其對國際收支的調節力度相當有限。
浮動彙率製(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一國不規定本幣與外幣的黃金平價和彙率上下波動的界限,貨幣當局也不再承擔維持彙率波動界限的義務,彙率隨外彙市場供求關係變化而自由上下浮動的一種彙率製度。浮動彙率製的特點:彙率浮動形式多樣化,包括自由浮動、管理浮動、盯住浮動、單一浮動、聯合浮動等;彙率並不是純粹的自由浮動,政府在必要的時候會對彙率進行或明或暗的幹預;由於彙率的變化是由市場的供求狀況決定的,因此浮動彙率比固定彙率波動要頻繁,而且波幅大;特別提款權的一籃子彙價成為彙率製度的組成部分。浮動彙率製對經濟的有利影響包括防止外彙儲備大量流失、節省國際儲備、自動調節國際收支、有利於國內經濟政策的獨立性等,但也存在著助長投機、導致國際市場價格波動、貨幣戰加劇等負麵影響。
中國彙率政策的變革
彙率政策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進行適當的演變、改進和完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彙管理製度演變經曆了彙率雙軌期、彙率並軌期、彙率市場改革期三個階段。
彙率雙軌期(1978—1993)
為適應改革開放的要求以及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中國采取官方彙率和市場彙率並存的彙率形成機製,實行外彙留成辦法。1980年10月建立外彙調劑市場,引進更多競爭機製,增加外彙儲備。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存在較少的外彙風險,但缺乏外彙監管製度。
彙率並軌期(1994—2004)
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彙率製度;建立起以銀行結售彙製度為基礎,市場調節為主的管理模式,形成統一、規範、有效的外彙市場;取消了對外國貨幣在中國境內的計價、結算和流通,提高了居民用彙標準,擴大了供彙範圍。1996年12月1日起,實現了人民幣經常賬戶可兌換。
加入WTO後,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的貿易日益增多,外彙管理局為適應形勢需要,作出了相應政策規定。
彙率市場改革期(2005至今)
2005年7月21日起中國外彙管理製度進行了新一輪改革:
一、改革人民幣彙率製度。
中國政府堅持人民幣彙改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三原則,人民幣彙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了更富彈性和市場化的人民幣彙率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