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央行的三大法寶——貨幣政策
眾所周知,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的改革問題始於所謂的“休克療法”。
而事實上,經濟真正的崩潰是始於俄羅斯的礦工要求增加工資以購買突然漲價的食品。為了不讓工人餓死,議會迫使政府發放大量貨幣。結果盧布突然大幅貶值,從而引起了一係列的連鎖反應,導致經濟崩潰。這個事例說明了一個問題,如果認識不到貨幣政策的重要作用,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很大影響。
什麼是貨幣政策
狹義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給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和。
廣義貨幣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麵的規定和采取的影響金融變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體製改革,也就是規則的改變等)
狹義貨幣政策和廣義貨幣政策的不同主要在於後者的政策製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他們往往影響金融體製中的外生變量,改變遊戲規則,如硬性限製信貸規模、信貸方向、開放和開發金融市場。前者則是中央銀行在穩定的體製中利用貼現率,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達到改變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目標。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貨幣政策的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采取的政策手段。根據央行定義,貨幣政策工具庫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再貸款或貼現以及利率政策和彙率政策等。
貨幣政策的運用分為緊縮性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總的來說,緊縮性貨幣政策就是通過減少貨幣供應量達到緊縮經濟的作用,擴張性貨幣政策是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達到擴張經濟的作用。中央銀行的政策工具有主要的一般性的工具、選擇性的工具和補充性工具等。
一般性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政策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指存款貨幣銀行按法律規定存放在中央銀行的存款與其吸收存款的比率。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政策的真實效用體現在它對存款貨幣銀行的信用擴張能力、對貨幣乘數的調節。由於存款貨幣銀行的信用擴張能力與中央銀行投放的基礎貨幣存在乘數關係,而乘數的大小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銀行采取緊縮政策,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則限製了存款貨幣銀行的信用擴張能力,降低了貨幣乘數,最終起到收縮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但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存在三個缺陷:一是當中央銀行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時,存款貨幣銀行可以變動其在中央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從反方向抵消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政策的作用;二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對貨幣乘數的影響很大,作用力度很強,往往被當作一劑“猛藥”;三是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的影響要通過存款貨幣銀行的輾轉存、貸,逐級遞推而實現,成效較慢、時滯較長。因此,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往往是作為貨幣政策的一種自動穩定機製,而不將其當作適時調整的經常性政策工具來使用。
二、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是指存款貨幣銀行持客戶貼現的商業票據向中央銀行請求貼現,以取得中央銀行的信用支持。就廣義而言,再貼現政策並不單純指中央銀行的再貼現業務,也包括中央銀行向存款貨幣銀行提供的其他放款業務。
再貼現政策的基本內容是中央銀行根據政策需要調整再貼現率(包括中央銀行掌握的其他基準利率,如其對存款貨幣銀行的貸款利率等),當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時,存款貨幣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上升,基礎貨幣得到收縮,反之亦然。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工具相比,再貼現工具的彈性相對要大一些、作用力度相對要緩和一些。但是,再貼現政策的主動權卻操縱在存款貨幣銀行手中,因為向中央銀行請求貼現票據以取得信用支持,僅是存款貨幣銀行融通資金的途徑之一,存款貨幣銀行還有其他的諸如出售證券、發行存單等融資方式。因此,中央銀行的再貼現政策是否能夠獲得預期效果,還取決於存款貨幣銀行是否采取主動配合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