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證券投資是指以在境外公開市場流通的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為投資對象的投資行為,主要包括國際債券投資和股票投資兩種。一般來講,國際債券分為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外國債券是一國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或國際組織在另一國發行的以當地國貨幣計值的債券,比如,在美國發行的外國債券(美元)稱為揚基債券,在日本發行的外國債券(日元)稱為武士債券。
歐洲債券是一國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或國際組織在國外債券市場上以第三國貨幣為麵值發行的債券。比如,歐洲美元債券是指在美國境外發行的以美元為麵額的債券,歐洲日元債券是指在日本境外發行的以日元為麵額的債券。
國際證券投資是國際資本流動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是一種新趨勢。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的國際證券投資規模已經超過直接投資,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形式。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05年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用於對外證券投資的資本分別達到1801億美元、427億美元和1964億美元,均大於其國際直接投資規模。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證券投資也呈快速增長之勢,2005年達到2058億美元,比1995年增長130%,比2000年增長123%,占流入發展中國家資本總額的31%。
私人股權投資基金是介於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證券投資之間的一種新的國際投資方式和渠道,近年來,私人股權投資基金的跨境投資發展迅速,引起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重視,也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和研究。
私人股權投資基金是於20世紀80年代在歐美發展起來的,其投資對象一般為非上市公司,所謂“私人”股權,即是相對於證券市場的“公眾”股權公司而言的。這種基金主要是通過非公開方式集合少數投資者的資金設立起來,銷售與贖回也都是基金管理人私下與投資者協商進行,因此,有時也被稱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國際私人股權投資基金的投資方式有三種:一是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以投資初創企業為主,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獲得投資回報;二是私人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即購買處於成長期的私人企業的部分股權,一般待企業上市後出售獲利;三是收購(Buy—Out),一般以通過杠杆融資為手段,收購處於成熟期的企業,對企業進行重組後獲利退出。
私人股權投資基金與直接投資相比,有兩點不同:一是私人股權投資基金的投資周期較短,一般不會超過10年;二是私人股權投資基金隻負責公司的長期發展戰略,一般不會直接參與公司的管理和運營。
第六節他們曾經讓拉美131家破產——國際金融機構
“接受:MF接管,相當於喪失了國家的經濟主權。”上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權威報紙《東亞日報》的一篇社論這樣悲歎。
IMl是個怎樣的機構?它的能量何以能讓一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喪失經濟主權?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從事國際金融管理和國際金融活動的超國家性質的組織機構——國際金融機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是一個“擁有186個會員國,致力於促進全球金融合作、加強金融穩定、推動國際貿易、增進高就業率、經濟穩定成長以及降低貧窮的組織”,目前隻有聯合國成員國(除朝鮮、列支敦士登、古巴、安道爾、摩納哥、圖瓦盧,委內瑞拉和瑙魯之外)有權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但部分領土爭議的地區(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等地)不包含在內。
1944年,聯合國讚助的財金會議於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
7月22日,各國在會議上簽訂了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協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要設計者是費邊社成員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Keynes),以及美國副財政部長亨利·迪克特·懷特(Harry Dextei’White)。協議的條款於1945年12月27日付諸實行,1946年5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成立,是二戰完結後重建計劃的一部分,1947年3月1日正式運作。有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清算銀行(BIS)及世界銀行,被稱為“布雷頓森林機構”。差不多所有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其金融政策均受這三家機構影響。